失眠已困扰人类千万年,古人曾用鸦片、颠茄、曼陀罗、以及酒来助眠。真正的催眠药起源于19世纪,出现了溴化物、水合氯醛、三聚乙醛。20世纪初,巴比妥类药物首次出现,更容易使用,取代了旧有药物。
1864年,阿道夫•冯•拜耳(Adolf von Baeyer)合成了丙二酰脲(malonylurea),取名巴比妥酸(Barbituric acid),当时他并不知道,这将成为一系列催眠镇静药之母。
20世纪初,德国医生冯•梅林(Josef von Mering)与化学家费舍尔(Emil Fischer)发现,巴比妥酸加上两个乙基后,就成为了一种极强的催眠药,其催眠效果比市售药物更优,这就是巴比妥。1904年,巴比妥取名为佛罗拿(Veronal)由拜耳公司上市。
整个20世纪,通过对巴比妥酸进行修饰,合成了超过2500种化合物,其中50个被用于临床。与之前的水合氯醛等不同,巴比妥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剂量来控制——小剂量镇静,大剂量催眠,更大剂量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