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
2016年03月号
医学进展

2015年度ACR大会纪行——我的金门大桥半程马拉松之旅

作者:贾玉华

2015年11月8日,时值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在旧金山召开学术年会的第二天,有幸前来参会的我,更加有幸地参加了一场独在异乡的半程马拉松比赛。

在那个细雨迷蒙的清晨,我和来自全世界的5千名跑者一起,从水上公园出发,沿着逶迤的海岸线,一路西行,跨桥向北,用脚步丈量了金门大桥(Golden Gate Bridge),和这座历经80年风雨的神奇的大桥有了一次无比亲密的接触,这是一次神奇而美妙的旅程,令我回味至今。

一个跑者的成长历程

从2014年开始,有着十多年健身经历的我加入了跑者的行列,开始进行马拉松训练。第一年,我初次踏上马拉松比赛的跑道,在家门口参加了上海国际马拉松的半程项目,顺利完赛,获得了第一枚正式的马拉松比赛奖牌;2015年,用跑者的行话来说,我已经是“马拉松二年级生”,上半年因为工作忙而没能参赛,下半年第一场比赛就是北京国际马拉松。

在跑者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没跑过马拉松的;另一种,是跑过马拉松的。” 我很想成为后者!

虽然说,由于工作上的频繁出差,我已经养成了随身携带跑鞋,走到哪里跑到哪里的习惯,并且在2015年4月份参加了洛杉矶Santa Monica海滩的复活节10公里路跑,累计的跑步里程已经超过2千公里。但在马拉松跑者看来,这些都属于训练的范畴,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马拉松比赛。

9月20日,北马那天,从天安门起跑,经过42.195公里的里程以后,抵达鸟巢时,戴上了北马35年的纪念金牌,我终于可以自称为一名马拉松跑者。

在北京的奔跑,也是我第一次离开上海参加正式的马拉松比赛,而之后的金门大桥半程马拉松,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外的大型赛事。

金门大桥之约

金门大桥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雄峙于长达1900多米的金门海峡之上,宽约100米,全长约2.7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吊桥之一。在淘金热的时候,这座桥如同是通往金矿的一扇大门,因此被命名为“金门大桥”。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桥梁之一,金门大桥被誉为20世纪桥梁工程的一项奇迹,也被认为是旧金山的象征。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施特劳斯(Joseph .Struss, 1870—1938年)是金门大桥的首席工程师,长期以来被封为金门大桥之父,享有二十世纪最伟大工程师之一的荣誉。

1933年1月5日,大桥开始施工,在南桥墩浇筑混凝土之前,施特劳斯在其中放入了一块取自他的母校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砖头。建造历时4年,1937年4月,大桥完工,同年5月27日对外开放于行人。第二天,随着罗斯福总统在华盛顿按下一个电钮,大桥正式对外开放,予汽车使用。如今,金门大桥是世界上无数桥梁中最繁忙的桥梁之一,每天都约有10万辆汽车从桥上驶过。

感谢伟大的桥梁工程师施特劳斯先生,虽然他在大桥建成的第二年就溘然长逝,但他的丰功伟绩将与世长存。金门大桥尾端有一座雕像,是1938年他逝世后为纪念他而设立的。这是我11月7日抵达时在桥头拍的设计师照片,在蔚蓝的天空下,他的身后就是橘红色的金门大桥,施特劳斯铜像和他的作品,在每一位路过金门大桥的人们眼中,都是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7日下午,我和同事们一起乘着游船,行驶于金门海峡,在金门大桥下面经过,是对金门大桥的远观。仰视着在夕阳下无比壮丽的大桥,随着角度的不同变幻出瑰丽的色彩,让人不禁心潮澎湃,期待着第二天一早近距离的接触,用脚步去丈量。

如今,作为旧金山市的主要地标和象征之一,金门大桥已经成为旧金山马拉松必经的路线,被誉为“地球上最美的马拉松赛道”之一,为全世界的跑者所向往。

11月8日清晨,我在跑马的路上,又一次经过了施特劳斯先生的铜像,他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几十年来每一位从他身边经过的跑马者的身影。

那一刻,我轻轻地对着施特劳斯先生说:“谢谢您!金门大桥,我来啦!”

比赛日:前往出发地

和每一位在异乡的参赛者一样,跑前领取赛事包是我必须要完成的前置任务。在同事们的帮助下,7日下午,我顺利领好了印有我名字的号码布和比赛专用的长袖T恤。感谢我的老板肖飞教授和我亲爱的同事们,是你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在跑马的路上一切顺利。

7日晚,对于参赛者来说,是准备第二天补给、装备和规划参赛路线的关键时刻。抵达住处之后,我就在附近的CVS超市买到了苹果、香蕉、能量棒、饮料和早餐三明治这些跑者们必备的能量补给品;试穿了比赛服、压缩裤和跑鞋,把贴有计时芯片的号码布用别针固定在跑服上。做好这一切,我便早早安歇,调整时差的同时,为第二天一早的比赛做好体力储备。

8日一早,有过几次参赛经验的我按照预计的时间准时醒来,洗漱完毕,吃掉三明治和苹果、牛奶,穿戴好装备。6点钟,只身离开酒店,前往赛事起点水上公园。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住处离起点只有2公里的路程,对我来说,这正好是一个可以热身的距离。于是,在旧金山的黎明里,出现了一个身背赛事包的亚洲跑者的身影,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车辆也并不多。

我本来是想一路慢跑过去,然而,街边的很多门洞里,都有一些流浪汉,有的盖着被子在昏睡,有的喝得醉醺醺东倒西歪。说实话,我有些害怕,毕竟,这是远离家乡千山万水的异国,不能出现任何意外。我们老板也再三叮嘱我说,要注意安全。他们因为要去参加ACR年会的年度回顾(Year Review)环节,没能和我一起来参赛。

为了安全起见,我尽量远离那些有流浪汉的门洞,没有按计划笔直的路线直接跑过去,而是不断调整着,避开可能的危险。

好在,两个街区之后,我看见路边出现了一位穿着和我一样比赛服的女孩儿,刚从一家旅馆里走出来。于是,我主动走上前去,问候她,邀请她一起走。我们的号码布上都有名字,于是我知道了她叫Julia。有了同伴,她也很高兴,告诉我说,她来自悉尼,是位刚跑过一次半马的初跑者,这次计划的完赛时间是2小时45分到3小时。

起跑:愿有前程可奔赴

和Julia结伴同行到了起点,此时,天还没有完全亮,在黎明前的晨曦里,我们互相帮助对方拍摄了起点前的照片,其他的跑者们也都纷纷前来,做着比赛前的准备。

我给家人打了电话,告诉他们即将跑马了,得到了热情的鼓励和各种战术的提醒,因为这个赛事坡道众多,而且比赛期间会下雨,太平洋的海风也将给比赛者增加困难。更何况,前一天,我才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时差的因素也不能忽略。因此,虽然当时我的半马训练成绩大约在两小时左右,但这个比赛不能按照平时的水平来,除了进行坡道技术的调整以外,我也把自己的完赛时间计划到了2个半小时左右。

6点45分,比赛的配速员(pacer)、也就是俗称的“兔子”们纷纷站到了起跑线上,我和Julia挥手告别,她去找3小时的兔子,我站在了这位举着2:30牌子的兔子身后,准备跟着她跑。

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在每一场正式的马拉松比赛中,组织者都会安排一些官方配速员,带着明显的标志,率领着参赛者们按照他们的时间计划来完成比赛。在跑者中,通常直接将配速员称呼为“兔子”。由赛事组织者安排的兔子被称为“官兔”; 例如说,我想跟跑的这位完赛时间为2:30的兔子,就会被简称为“230官兔”。

而如果是一位资深跑者带着初跑者或者有志于挑战新目标(我们称之为“PB”,即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的参赛者来领跑,完全是私人行为的话,领跑者会被亲切地称为“私兔”;在后面的一些比赛中,我也有幸成为了一些初跑者的私兔,就是后话了。

7点整,天亮了,随着一声枪响,我和5千名跑者一起冲出起跑线,奔跑于太平洋西海岸逶迤的海岸线上,一路向西,朝着5公里外的金门大桥奔去。

我戴着跑步手表,看着配速(指每公里的跑步用时),如果按照2个半小时的完赛计划,每公里的平均配速应该是7分钟8秒左右。考虑到前面5公里基本上是平坦的地形,加上我训练时的速度也在6分钟左右,因此如果开始时就一直跟着230官兔,速度慢于自己的实际能力,反而会跑得比较吃力。

于是,两公里以后,完成了起跑初期的热身,我挥挥手和230兔子告别,跑到了前面。

这时,已经是清晨7点15分左右,我们奔跑在太平洋的海岸线上,路过游艇码头,一路风光旖旎。由于比赛的封路措施,更是全无车辆,只剩下跑者们的欢呼与奔跑,以及道路一边热情的志愿者们的加油声。

8点钟之后,5公里已过,我们跑到了金门大桥附近,开始了连绵的坡道。天气预报非常准确,天空中开始飘起细细的雨丝,但丝毫阻挡不了跑者的兴奋,纷纷停下来和身后的金门大桥拍照。我当然也不能例外,激动不已地和其他跑者们互相帮忙,记录下即将跑上大桥时的快乐时刻。

这里也是第一个赛事补给点,志愿者们穿着雨衣,举着一杯杯的饮用水和运动饮料,为我们加油,谢谢他们!

上桥:风险与欢乐并存

8点15分,经过了连绵不断的曲折坡道以后,我们跑到了金门大桥的南侧起点,在施特劳斯先生的注视下,跑上了主桥面。

金门大桥的宽度约为100米,除了当中有双向的机动车道以外,两侧还有可供行人步行的路面,也就是我们的跑道。数千人的赛事规模,比赛日自然是要进行交通管制的,因此桥上除了我们这些跑者,就只有摄影师和比赛的救护人员。

经过狭窄的桥面时,大家都放慢了脚步,珍惜着与金门大桥亲密接触的机会。我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梦想,但在这一天,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跑者。抚摸着历经80年风雨的橘红色桥栏,用脚步丈量着每一步的主桥面,说实话,我非常激动。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与金门大桥结下这样的不解之缘。

在成为跑者之前,我也走过很多的路,看过很多的山,但那都是在交通工具上的浏览,和这样的用脚步丈量,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也许,只有跑过的人,才会知道,这样的兴奋与幸福值得用一生去怀念。

跑过主桥面以后,我请同行的跑者帮忙拍下了站在桥侧的照片,之后就入了折返。雨越来越大,桥下的一些土路甚至有了些泥泞,依然是蜿蜒曲折的上坡下坡,我看到前面的一位绿衣跑者,披着红色的披风,上面写着“K.O. Cancer”的字样,猜想他一定是位有故事的人,深深祝福他,在奔跑的路上,实现梦想,战胜病魔。

折返的时候,再次路过主桥面,大雨里,我不由得稍微加快了脚步。跑至中段,发现桥边停着一辆救护车,看来有意外发生。果然,跑到近前,我看到了救护人员们围着一位倒在地上的跑者在进行急救。我本来想加入医生的团队,毕竟我也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执业医师,不过,看到狭窄的桥面上已经开始出现拥堵,意识到自己还有下午的会议要参加,而专业的救护人员一定能帮助那位跑者度过难关,我还是在拍了张照片之后,迅速离开了桥面。

只是,时至今日,我依然还记得那个场面,祝福那位跑者已经恢复健康,重回跑道。也在这里提醒所有热爱运动的人士,马拉松是极限项目,不能轻易去挑战。我是经过正规的训练和备赛,有计划地参加比赛的,并非逞一时之勇。在比赛的过程中,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求助,选择退赛,千万不能逞强;更不应该在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时候,就盲目报名去参赛。

跑马有风险,参赛需谨慎。

当然,对于有着充分准备的跑者来说,马拉松是非常享受的自我挑战过程,尤其是半马项目,只有21.0975公里,完全可以看成是一次平常的训练。金门大桥半程马拉松对我来说,应该也是如此。下桥以后,全是沿着海滩的路线,一路上看着浪花拍打着海岸,看着海边礁石上垂钓的老人、举着牌子热情呐喊的志愿者、扛着大炮认真对焦的摄影师,这是多么美好的参赛体验啊!

感谢沿途的摄影师,他们拍下了我在金门大桥下面努力奔跑的画面。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到了后半程,有些跑者已经开始变跑步为快走。大家的表情各异,但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也一样,慢慢跑吧,不忍心跑得太快,因为,很快就要跑完了啊!

完赛:亦有岁月可回首

9点20分刚过,我跑到了终点,用时2小时19分,平均配速6分33秒。比预计的2个半小时提前了11分钟,非常轻松,没有任何不适。也许,是我低估了自己对坡道的驾驭能力,非常开心,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顺利完赛。

在终点,志愿者为我戴上了一块巨大的完赛奖牌,上面刻着比赛的日期、里程和金门大桥的标志,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和完赛的大红色水杯一起,成为我第一次海外跑马的永恒纪念。

有开始,就有结束。无论怎样的依依不舍,第一次的金门大桥半程马拉松就这样永远地印刻在了记忆的深处。

时间似乎永远定格在美国旧金山当地时间的2015年11月8日,那一天,有这样一个学医之人,用一个普普通通亚洲人的脚步,通过丈量了这么伟大的地标建筑的方式,诠释着马拉松的精神。没有国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的,只是人类对奔跑的渴望,对坚持的赞叹,对跬步积累以后的惊喜,对健康和快乐的永恒追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一路的风景通过汗水印入眼帘,更加真实而美丽。只有用心感悟,用脚步去感触的人,才最能体会马拉松那种别样的魅力。我依然在路上,微笑着,凌风奔跑……

你呢?

(作者:贾玉华 康复生命新知 编辑)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