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关节的影像学破坏程度是公认的一个最重要的预后指标,该指标可以通过评估手部和足部的普通X片来获得。在过去的几年中,患者相关的预后指标(patient-related outcomes,PRO)对于评估RA患者的疾病负荷和日常生活活动越来越重要。然而,有关重度RA患者基线时的关节结构破坏程度和长期的生理及躯体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清楚。
德国鲁尔大学的Krause D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以评估重度RA患者基线时的关节影像学破坏程度与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在1980年~1987年,所有的研究患者起始均采用甲氨蝶呤治疗,并定期评估临床预后和手足部关节的影像学。随访18年后,这些RA患者被要求再次评估PRO——根据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and Disability,ICF),对三个亚组进行评估。
结果发现,在基线时,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岁,平均病程为8.5年,且病情处于活动期,平均肿胀关节数为18个,平均血沉为55mm/小时,95%的患者表现为关节影像学破坏。近100%的患者基线时的疾病活动度为重度,96%的患者同时合并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62%的患者同时服用强的松治疗。随访18年后,共有29%的患者(78/271)进行了PRO评估。经校正分析后,仅有基线时的关节影像学破坏程度(按等级评分进行评估)与所有长期的PRO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6)。
该研究认为,对于重度RA患者,按照ICF标准,只有基线时的关节影像学破坏程度能够预测患者长期的PRO。(作者:王敏骏)
参考文献:Clinical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2015;33:61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