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2020年02月号

武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13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

作者:赵伶俐

结果表明:在中国武汉的138名确诊COVID-19住院患者的单中心病例研究中,41%的患者可能存在院内感染或人际传播,26%的患者发展为重症需要转入ICU护理,总体死亡率为4.3%。

研究背景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生群体性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现称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Huang C等人首次在《柳叶刀》上报道了41例COVID-19,大部分患者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露史。随后,Chen N等人也发表了同一家医院的99例COVID-19患者的相关情况,然而,关于重症与非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间的差异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仍未见报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通过对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138名住院患者实施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研究设计

该研究收集和分析了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实验室以及放射学的相关治疗数据。受试者为2020.1.1~2020.1.28期间的COVID-19患者,末次观察时间为2020.2.3。主要研究终点为比较危重病人和非危重病人的疾病预后。如果在同一病房的医护人员或住院患者发生聚集性感染并可追踪到可能的感染源,则怀疑存在院内感染或人际传播。

研究结果

在138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男性75人(占54.3%)。有40名(29%)医护人员和17名(12.3%)住院患者怀疑为院内感染,其中医护人员中有31人(77.5%)在普通病房工作,7人(17.5%)在急诊科工作,2人(5%)在ICU工作。临床常见症状包括发烧136例(98.6%);乏力96例(69.6%);干咳82例(59.4%);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97例(70.3%)患者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平均值,0.8×109/L),80例(58%)患者出现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平均值:13.0秒), 55例(39.9%)患者出现了乳酸脱氢酶升高(平均值:261U/L)。胸部CT显示,以上所有患者肺部均出现双侧斑片影或磨玻璃影。

124例(89.9%)患者使用了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抗菌治疗;其中89例(64.4%)使用了莫西沙星,34例(24.6%)使用了头孢曲松钠;25例(18.1%)使用了阿奇霉素,62例(44.9%)患者使用过激素治疗。

最终,36例(26.1%)患者由于各种并发症转入ICU,其中包括ARDS 22例(61.1%);心律失常16例(44.4%),以及休克11例(30.6%)。从首发症状到呼吸困难的平均时间为5天,从首发到入院为7天,到ARDS的平均时间为8.0天。

36例在ICU护理的患者相较于未转入ICU的102例患者年龄更大(平均年龄51岁~66岁),更容易出现潜在的并发症[26(72.2%) vs 38(37.3%)],也更容易并发呼吸困难[23(63.9%)和20(19.6%)],和厌食症[24(66.7%)和31(30.4%)]。

在ICU治疗的36例患者中,4例(11.1%)接受高流量氧疗,15例(41.7%)接受无创通气,17例(47.2%)接受了有创通气(其中4例转为ECMO体外膜肺氧合)。

截至2月3日,出院患者47例(34.1%),死亡6例(总死亡率4.3%),其余患者仍在住院治疗中,好转出院患者的住院时长平均为7天。

研究结论

该结果表明:在中国武汉的138名确诊COVID-19住院患者的单中心病例研究中,41%的患者可能存在院内感染或人际传播,26%的患者发展为重症需要转入ICU护理,总体死亡率为4.3%。

讨论

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通过咽拭子采集呼吸道标本通过试剂盒作为诊断COVID-19的标准。未检测患者的血清对病毒血症进行评估。病毒载量是与冠状病毒感染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潜在标志,这应当成为确诊COVID-19的必要条件。第二,院内传播或感染仅仅是根据感染患者暴露时间的一种推测,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支持,此外,截至本篇报道发表前,处于研究中的多数患者仍在接受住院治疗,因此对于疾病预后的不良因素较难评估,疾病发展的自然进程仍有待观察。(报道:赵伶俐)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0 doi:10.1001/jama.2020.1585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