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医院成立了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处,对进入医院的病人一律检测体温、询问病史,从就诊患者中把普通病人与疑似病人区别开来,进行初筛,做好分诊分流和转诊。
特殊时期,发热门诊里的医护人员,最近接到的病人除了让大家紧张的疑似和高危病人,更多的是普通就诊病人,其中,也不乏一些被“新冠肺炎” 吓得出尽洋相的病人。
头罩塑料袋,呼吸困难的女人
这天中午,护士小蕊的班上,来了个身穿睡衣带着口罩的中年女人,她来到医院,迎接她的第一站,自然是预检分诊,可是,她却不让预检护士靠近,也不配合测体温,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女人除了口罩,还在头上罩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
这人明明是来就诊的,却不让发热门诊的医生靠近,她明显流露出嫌弃眼前这个身穿蓝色简易防护服医生的意思,刻意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没有疫区接触史,体温也不高,那你来医院干什么?
我有点胸闷、呼吸困难,想让你们看看我是不是肺炎造成的缺氧?
你头上罩着这东西,能不缺氧吗?看这样子,又是一个在家闷得有些神经质的女人。
护士小蕊拿出指脉氧夹子,让患者伸出手指,夹在手指上,测量指脉氧。女人警惕地与小蕊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小蕊让她把头上的塑料袋子去掉再量,不用说,这个女人的指脉氧测量结果自然是正常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一番劝慰,让其没事尽快回家待着,不要再在外面活动了。
你猜,这个女人后来又戴上她的塑料袋了吗?
一个漏测一次体温就后悔不迭的女人
眼前的这个女人,看上去疲惫而邋遢,捂着口罩也可以看出,她的头发看上去都成绺了。
女人有些低热,近日,最低体温不到37℃,最高体温不到37.5℃,这两天的体温,被她细致地绘制成了体温曲线图,类似于护士们的体温单,却分明是个统计曲线图。
经询问,人家是个有着17年统计学经验的人员,绘制这种曲线图,可是她的拿手活,难怪体温曲线这么精准、细致!
她可是一个有接触史的人,自家婶娘有亲戚确诊了,她与婶娘打过照面,现在不是发烧了嘛,吓得要死,赶快给自己在中心医院上班的舅舅打电话,问他怎么办?舅舅所在的医院是本市的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整天上班忙得焦头烂额,看她体温也不高,就叫她居家观察,勤测量体温,就近到附近的医院查查血、做个肺部CT,排除一下。因为,她现在就算来到中心医院,那么多的就诊病人,检查都不知道排到什么时候。
她听从了舅舅的建议,多喝水,监测体温,一夜都没睡,不断地测量体温,中间有一次因为太害怕,就追剧。因为追剧漏测一次体温,她后悔得要死,很难想象,她这一夜测量体温、担惊受怕的历程。
现在,她犹如一只惊弓之鸟,恐惧、紧张,不敢乱动,既怕别人靠近她,也怕自己真要是那病,传染给别人。回答医生问询时,语速很快、抢话,整个人都处于一种应激的易激惹状态。
值班医生小李也很重视,专门请示了上级主管,上级医生指示,让其完善相关检查,以进一步掌握患者一般情况。
可是,女人坐在诊室里,不敢乱动,说是要隔离!
无奈,值班医生让检验室人员来到发热门诊为其采血,所幸的是,患者的检查结果都正常。于是,医护人员就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其在家观察、服药,有情况再来医院及时就诊。
好一番安抚和相关健康教育!
近段时间以来,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可没少见到这种被新冠肺炎吓得几乎神经失常的患者。
当重大疫情来临时,被传染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恐惧和焦虑等情绪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造成抑郁、愤怒,导致应对失当,甚至造成“传染”等“次生灾害”。
为积极预防、减缓和尽量控制疫情的心理社会影响,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心理危机干预。
《通知》中,明确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其中,针对上述这些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的,与患者有过接触者,以及易感人群,都有具体的心理干预措施。
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
心态:
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或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
干预措施:
1.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3.干预原则:宣教、安慰、鼓励,借助网络交流;
4、必要时建议其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易感人群及大众
心态:
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干预措施:
1.正确提供信息及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
2.交流、适应性行为的指导;
3.不歧视患病、疑病人群;
4.提醒注意不健康的应对方式(如饮酒、吸烟等);
5.自我识别症状;
6.干预原则:健康宣教,指导积极应对,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发热门诊接诊的上述两名奇葩患者,只不过是众多被传染了恐慌、前来发热门诊咨询的患者群体的一个缩影。值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耐心细致地为其进行问诊、检查,做好分诊分流和心理疏导,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诊疗建议,缓解心理压力,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安排,配合当下的疫情防控工作,医患协力,共度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时刻。
(作者:纳洛酮 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