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学科
2009年06月号
卷首语
医学进展
短视频
有争议的话题
网络与医学
医生日记
医学里程碑

人体“雕塑”家 ——中国整复外科之父张涤生

张涤生是我国整复外科和显微外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8年,参加大面积烧伤病员邱财康的抢救工作,创造了世界上医治大面积烧伤的奇迹。60年代中期,发明烘绑疗法,用于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治疗,开创了中国淋巴学科之先河。70年代,将显微外科应用于整形手术,成功完成中国首例小肠移植修复食管缺损术。1976年,成功矫治了我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使我国的颅面外科跻身于国际前列。80年代,首创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跖趾关节移植重建颞颌关节等手术,其中,一期再造阴茎术被国际医学界誉为张氏阴茎再造术中国卷筒技术90年代,主持完成中国整形医学史上第一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

从事整复外科60余年,张涤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整复外科学》《修复重建外科学》《实用美容外科学》《颅面外科学》《淋巴医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解》等8部著作。各项成果先后获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26项,发明奖1项。1999年国庆前夕,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城市魂、群英谱”——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60位人物之一。

组建无锡抗日救护队进步学生积极抗日救亡

1935年夏,张涤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前身)医学院。那时的中央大学院系齐全,人才济济,校长为著名学者罗家伦,艺术系主任为徐悲鸿,医学院院长为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戚受南。

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张涤生入校不久便加入学校的进步组织南京学联,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冬,一二运动爆发。张涤生等进步学生在南京学联的组织下,也走上南京街头进行示威游行,抗议国内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投降政策。

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张涤生和其他一些无锡旅外进步大学生在当地组成了无锡学生抗日救亡后援团,宣传抗日,支援前线作战。张涤生和向圯(上海医科大学学生)被委任为后援团救护队正、副队长。张涤生还发动大弟张养生、表弟卢志明、同学缪鑫源等加入救护队,组建了一支120余人的救护队,并向队员传授简单的战时救护知识,包括如何包扎伤口、换药等。

后援团成立后不久,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大批伤员被运送到苏州、无锡等后方。为了支援后方医院的医疗救护工作,救护队在无锡惠山地区十余个祠堂内铺设病床,收治淞沪战线转移下来的伤病员。救护队队员每天为伤员换药、清理伤口,救护工作受到了后方医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和抗战将士的欢迎。

11月初,淞沪战线被日军攻破,战事扩至苏州昆山一带,离无锡已不远。后方医院准备后撤,救护队也不得不宣布解散。解散前,救护队队员在惠山祠堂内拍了一张集体照,以作留念。这张泛黄的照片,张涤生珍藏至今。

同年,张涤生辗转回到后撤成都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直到1941年大学毕业,前后共学习6年。

图云关战火,年轻医师热忱报国

1941年夏,张涤生大学毕业。学校在系里公布了毕业分配方案:一是留校任教;二是通过抓阄决定分配去向。张涤生婉言谢绝了系主任留校的请求,加入了抓阄的行列。最后,张涤生抽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其一生的上上签:加入贵阳市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从事抗战伤员抢救医疗工作。

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是由中国红十字总会根据战时医疗、战伤救护和医防的需要,筹建的一个民间性的医疗救护组织。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外与国际红十字会和海外援华团体取得联系与支持,完成抗战中的医疗救护工作;对内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汇报工作,指导全国各战区医疗队的医疗救护工作及解决各医疗大队提出的重要问题。当时美国援华的医药物资都先运到贵阳,再分配、派送至各前方抗日战区。

救护总队各科主任和高级医师,全部是北京协和医院撤退过来的技术一流的专家,包括放射学专家荣独山教授、外科学家张先林教授、内科主任周寿恺教授、眼科学家李泰均教授等。此外,还有一批来自其他国家的自愿帮助中国抗日的外国医生。因此,当时的图云关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也有小协和之美誉。

报到后,张涤生被分配至图云关总队部下属第18分队的后方医院工作,师从张先林教授。张先林是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在美留学期间,曾跟随美国整形外科学家韦伯斯特(Jerome Webster)教授学习过整形外科。当时,张涤生在后方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每天可以接触大批前线运送下来的伤员,对战伤修复工作也很感兴趣。张涤生找到张先林教授,希望能够跟随张先林学习,张先林欣然应允。在张先林的悉心指导下,张涤生的普外科和整形外科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

虽然图云关地处贵阳城南郊,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张涤生始终一心扑在工作和学习上,边学边实践。不管是普外科、泌尿外科,还是骨科、胸外科,甚至是眼耳鼻喉科和皮肤科,张涤生都去轮转学习。这段轮转学习经历为今后张涤生从事整形外科,特别是颅面外科打下了坚实的外科基础。除了临床实践,张涤生还常去图书馆阅读书籍文献,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图云关的三年多时间,张涤生将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读书学习上,甚至把一本厚厚的儿科学都啃了下来。

留学美国,师从国际知名整形外科学家艾伟教授

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随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迁至上海江湾,组建上海国防医学院(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林可胜任院长(Robert K. S. Lim,系马来西亚华侨,是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张涤生作为救护总队正式成员之一,受林可胜聘任,第一批加入国防医学院。

1946年春,为了表彰抗战期间表现优秀的战地医生,国民政府决定选派部分参战医师赴美深造。张涤生有幸成为进修团成员之一,被推荐至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学习整形外科,师从国际知名整形外科学家艾伟教授(Robert H Ivy)。留美期间,张涤生还获得了美国医药助华会的奖学金资助。

进修期间,张涤生除了参与日常的查房和手术工作,还选修了几门大学课程,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开拓思维。艾伟教授看到张涤生的外科基础非常扎实,便破例让张涤生当自己的第一助手,有时索性将一些非重要环节的手术直接交给张涤生去做,这在中国进修医生中是极为罕见的。张涤生在艾伟手下的特殊优待,令其他同期去美国进修的医生非常羡慕。

1948年,进修期满,张涤生在中共在美领导小组成员薛葆鼎的影响下,毅然放弃了在美继续深造的念想,同一些留美爱国人士一起,回到了祖国,投身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设。

19829月,在阔别36年后,张涤生以麦林尼克(Maliniac)纪念基金特聘学者的身份,应邀参加在美国檀香山召开的全美整形外科大会和手外科学年会。张涤生做了题为中国整形外科发展和现状的专题报告,将近30年来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历程展现在世人面前。报告内容令外国同行惊叹:原来中国的整形外科发展如此迅速,很多世界性的整复难题,在中国早有涉及并得到解决。

张涤生在报告结束时动情地说:“年轻时,我来美国是为了求学,希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报效祖国;36年后,我再来美国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中国整形外科的发展现状。很欣慰,大家都非常认可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南张北宋,开创新中国整形外科事业

解放前夕,张涤生受时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今上海长征医院)院长林竟成的邀请,加入中美医院,任颌面外科主任。两年后,经中央卫生部核批,张涤生晋升为外科教授,时年34岁。

1948年秋,国民政府在大陆节节败退,准备撤往台湾。时任国防医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军医署署长的林可胜号召协和医院、国防医学院以及国内知名医科院校的专家教授随国民党一起后撤台湾。但是,1941年在图云关工作过的很多年轻医生大多拒绝前往台湾,包括薛庆煜、屠开元、汪凯熙等,张涤生也在其列。

1950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央政府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出兵朝鲜。为了支援前线作战,做好后勤卫生保障,上海医务界第一时间组织了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共400余人。手术医疗队分为三个大队,第一大队由同济大学医学院负责,第二大队由上海医学院负责,第三大队由上海市卫生局系统各医院组成。黄家驷任总队长,副总队长为林竟成和张曦明,以上三人还分别兼任三个大队的大队长。每个大队又分为几个中队,张涤生任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医疗队于1951125离开上海开赴东北。张涤生所在医疗队被分配到长春,驻扎在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同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一道,救护后撤下来的伤员。

为了使大量烧伤、冻伤官兵能够得到集中医治,张涤生通过多方努力,在长春建立了一个战时冻烧伤治疗中心,这也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设病床60张,收治各地转来的伤员。

19517月,首批上海医疗手术队援朝任务结束,张涤生筹建的冻烧伤治疗中心由宋儒耀教授带领的四川整形外科小分队接管。宋儒耀曾和张涤生一起在艾伟教授身边学习过整形外科。治疗中心后迁至通化,改建为志愿军后勤部颌面外科治疗中心,专门收治战后伤残病员。

1957年,宋儒耀教授在北京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并担任院长。

1961年,张涤生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创建整形外科,并任科主任。

此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张涤生、宋儒耀所开创的整形外科事业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张、宋二人也被誉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业内有南张北宋之称。美国整形外科大师麦卡锡在他主编的《整形外科学》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在中国,宋氏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整形外科医院,张氏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整形外科。张氏即张涤生。

参与抢救钢人邱财康,创造世界上医治大面积烧伤的奇迹

1958526晚上1140分,上钢三厂的转炉车间里。由于一边的吊钩失重,吊在行车上的一桶10吨半重,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度的钢水,大量溢出。当班炉长邱财康被钢水严重烧伤,连夜被工友送往广慈医院(今上海瑞金医院)抢救。

全身烧伤面积90%,三度烧伤占23%。几乎所有的专家在看到邱财康的病情后都轻轻摇头、叹息(文献报道,全身烧伤面积超过70%,深度灼伤超过10%,患者不可能救活)。但是,当院领导问及邱财康的自我感觉时,邱财康的回答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个鸡蛋,外表有点破碎,里面没坏,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蛋都坏了呢?

病人自己有很强的生存愿望,我们不能为外国医学论断束缚,更不能据此就放弃治疗。

在院领导的协调下,广慈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专家成立了一个救护小组,对邱财康实施抢救。救护小组由董方中、史济湘教授分别担任正副队长。张涤生因为对植皮技术经验丰富,也作为小组成员之一,负责创面植皮手术。90%烧伤,意味着全身几乎没有一块正常皮肤。大量创面需要植皮,自体皮肤移植是远远不够的,张涤生只能先采用异体皮肤移植,覆盖创面,再在异体皮肤上开窗,植入自体皮瓣,如此反复植皮,促进创面愈合。

经过连续三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奋战,邱财康的烧伤创面终于全部愈合,医疗小组完成了烧伤史上不可能完成的神话,创造了世界上医治大面积烧伤的奇迹。为此,卫生部重奖了抢救小组人员,张涤生也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二等奖。

2009年,邱财康81岁,仍健在。

200952,《文汇报》特别撰文:邱财康钢人走过半世纪,追忆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文中写道,今天,当年抢救他的医学专家大都不在了。当年写他的大作家、演他的大艺术家也都不在了。邱财康八十多岁高龄,越发健康,尽享人间天伦之乐。

我还健在,今年93岁高龄的张涤生教授仍脑聪目明,在接受采访时笑称,我正在写有关这段历史的回忆录,可以结合文汇报的报道,从医护工作者的角度,向人们再次展示当年我们医护人员全力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的经历。

烘绑疗法攻克象皮腿

烘绑疗法治疗下肢慢性淋巴水肿是张涤生早年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之一。

下肢慢性淋巴水肿,又称象皮肿,是一种因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肢体水肿(一般多发生在下肢),多因丝虫病引起。上世纪70年代以前,长江流域和南方诸省为丝虫病高发的主要流行地区。

上海县志记载,1957年,上海县、西郊区对3298人抽样调查,丝虫阳性率5.27%1958年全县首次普查,实检35.78万人,受检率98.1%,丝虫阳性率1.55%;有体征的病人427人,其中象皮腿病变者403人、乳糜尿11人、阴囊水肿13人、淋巴管炎3人。

发展至象皮腿的晚期丝虫病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手术切除。但是,手术效果较差,术后极易复发。

1964年,受福建泉州陈凤仪医师烘烤疗法治疗象皮腿的启发,张涤生设计了一个温控电热烘箱,将其用于象皮腿的治疗。患者只需将病变肢体放入特制烘箱内,即可利用红外线进行热烘治疗。较之先前的土法烘疗,采用烘箱治疗,患者更易接受,操作也非常简便,治疗效果也明显提高。

微波技术引入中国后,张涤生又对烘箱进行了改良,摒弃了原来的红外烘箱,发明了微波治疗仪。同普通烘箱相比,微波治疗仪的微波穿透力强,功率可控,治疗过程中病人自觉不到烫热,也不会引起大量出汗。由于微波治疗仪的发明,很多晚期丝虫病患者从此摆脱了象皮腿的困扰。截止1982年,第九人民医院已采用烘绑疗法治疗了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象皮肿”5000余例,治愈率达68%,有效率在95%以上。

19855月,张涤生前往泰国参加亚洲第二届整形外科学术会议,在会上做了治疗1045例肢体象皮肿的学术报告,得到众多专家的赞誉。会议论文也被大会评为最佳论文报告。

此后,张涤生设计的烘绑疗法也被国际淋巴学会所承认,并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治疗肢体象皮肿最好的保守疗法之一。

小肠移植修复食管缺损

1976年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食管严重痉挛的患者。该患者因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一时想不开,喝了一口浓盐酸企图自杀,后被抢救过来。但是,浓盐酸灼伤后的瘢痕挛缩,造成了食管狭窄、粘连,患者无法正常进食,甚至连喝水都有困难。1969年~1973年间,患者曾先后在当地医院做了空肠代食管术、半侧结肠代食管术、胸部皮肤重建食管术,均以失败而告终。

张涤生反复研究了患者的病情,考虑到患者先前做的代食管手术均未获得成功,便放弃了一期食管再造术,准备进行肠断游离移植术:一期手术先将一段小肠移植到患者的颈部和上胸部皮下,上部肠段残端与咽喉部吻接,下部肠段则暂时埋在胸部造瘘口皮下,术中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游离肠段的血管与颈部小血管吻合,保证移植肠段的血供。待移植成功后,再行二期手术,将肠腔下端与胸前造瘘口做吻合。

为了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张涤生带领手术组成员先在动物身上做实验,熟悉整个手术过程。动物实验获得成功。

术前,张涤生就手术方案同患者交换了意见,取得了患者的同意。一期手术后,游离小肠移植成功;6周后行二期手术,手术成功。术后9天,患者进食,开始时略有呛咳,以后逐渐改善。术后9周,患者恢复正常饮食。至此,张涤生和他领导的手术组成员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小肠移植修复食管缺损术。

此后,该患者一直保持进食通畅。

成功矫治国内首例严重颅面畸形——“眶距增宽症

1976年,张涤生和他的手术小组成员成功矫治了我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大大提高了我国治疗严重颅面畸形的水平和我国颅面外科的国际影响力。

1971年冬,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对年轻夫妇生下了一个面容极其丑陋的女婴:婴儿的眼睛像金鱼一样长在了面部两侧近耳部,鼻子则一分为二。面对这样一个畸形儿,夫妇俩相对无言,只得狠心将女儿抛弃。哪知婴儿却被好心人捡到,又送还回来。如此反复几次,夫妻俩最终不再忍心将女儿抛弃,决定将她抚养成人,并设法寻医。

197610月,夫妻俩带着女儿金凤慕名来到第九人民医院求医,希望九院能够解决小女孩的疾苦。

经初步检查,张涤生判定小金凤患的可能是一种严重的颅面畸形,学名为先天性眶距增宽症。这种畸形除了影响患者的容貌,还可能造成脑组织和视神经受压,影响患者的智力和视力。

此前,国际上仅有法国医生P Tessier做过此类颅面畸形的整形手术。1974年,P Tessier发表了医治此种颅面畸形的经验论文,并据此创建了颅面外科学这门新兴学科。

根据P Tessier的经验总结,张涤生和他的助手们反复推敲手术方案和手术步骤,并利用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实验用的小儿尸体进行模拟手术。

手术前和手术当天,张涤生请了神经外科和麻醉科的专家共同会诊并参加手术。手术过程中,多次出现险情,包括颅内压增高和血压下降,但均被大家一一化解,经过十个小时的全力奋战,手术顺利结束。当晚回家,张涤生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便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小金凤的病情,患者术后未见异常。术后4天,患者安然度过手术风险期,张涤生悬着的心方才定了下来。

经过张涤生的手术矫治,小金凤的眶距由原来的6.5厘米缩短到3.5厘米,已和正常孩子的眶距差不多(一般人的眶距为3厘米左右)。

张氏阴茎再造术——留住

细心观察,生活会给你想要的答案。张涤生主持完成的国内首例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阴茎术,灵感即来源于一个小女孩的手工剪纸。

1981年冬,在沈阳返回上海的列车上,张涤生和上海长征医院的高学书教授在聊天,谈及在沈阳参加的一个应用前臂皮瓣移植的学术研讨会。会上,沈阳的杨果凡医师报告了用两个前臂皮瓣合成预置阴茎的阴茎再造术。张涤生认为,牺牲病人的左右两只前臂皮瓣组织,损伤过大,且新造阴茎过于粗大,外形不佳,手术也比较复杂。

这一夜,伴随着隆隆的车轮声,张涤生不断在思考如何优化阴茎再造术。突然,邻座小女孩的手工剪纸吸引了他,受小女孩折纸的启发,张涤生头脑中冒出了一个再造阴茎的手术构想:利用病人一侧的前臂组织,将前臂皮瓣分成几个部分,折卷成一个既有外形,又有尿道的阴茎,再在中间插植一条病人的肋软骨;最后,借助显微外科将预置的阴茎移植至患者的阴茎根部,这样就可以一次完成阴茎再造术。张涤生将自己的构想与高学书交流后,高学书教授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3个月后,一名因工伤阴茎被机器撕断的患者来到第九人民医院,要求再造阴茎。张涤生按照此前在火车上的构想,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消息传开,轰动了国际医学界(此前,实施阴茎再造术需要在患者下腹或大腿上预先做好两条皮管,经过三至五次手术方可完成,需时至少半年或一年,费用高昂不说,效果也往往欠佳)。

1988年,由高学书、张涤生、黄文义撰写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次完成阴茎再造》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这种一期阴茎再造手术被国际上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

如今,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已完成类似阴茎再造术150余例。张涤生随访的26例患者,阴茎排尿通畅、外形良好,夫妻性生活满意。其中,7位患者在术后还生育了小孩。

给异位的心脏建一间房中国首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

19964280岁高龄的张涤生主持完成了中国整形医学史上第一例胸骨缺损移植修复手术。

1996225,《报刊文摘》上登载了一则消息:湖北仙桃一位9岁的小姑娘吴青,从出生起心脏就长在肋骨外面的胸骨中央,隔着一层薄薄的皮肤就能清楚地看见跳动的心脏,在心脏下方还附着一段外露的肠子。随着岁月的增长,异位的心脏也在逐渐长大,死神时刻威胁着这个小小的生命。9年来,小吴青的父母变卖了所有家产,四处求医。但是,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接收小吴青,给她做手术,所有的回答都是一句无奈的无法手术

读完《报刊文摘》的这则消息,张涤生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面对此种严重畸形,我们真的就无计可施了吗?

凭着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张涤生初步判定小吴青患的是先天性胸骨裂腹壁疝先天性胸骨裂是一种罕见的胸骨畸形,迄今为止,全世界文献报道的病例仅44例。这类患者除了胸骨畸形,往往还同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报道的44例患者中,有18例曾接受过修补手术,仅一人存活。

手术风险非常大,能不能手术成功,张涤生心里并没有底。但是,医者仁心,张涤生不忍心对小吴青的父母说抱歉。

323,在父母的陪同下,小吴青住进了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病房。院领导对小吴青的病情非常重视,在张涤生的牵头下,院内的整形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小儿科专家,会同新华医院的小儿心脏外科专家一道,先后对小吴青进行了两次会诊。检查结果很快出来,小吴青患的就是先天性胸骨裂畸形,系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突破没有发育好的胸骨出胸腔外所致。所幸的是,小吴青没有伴发先天性心脏病,这为成功手术又增添了一分把握。

42下午844分,在张涤生的总指导下,包括前任和现任正、副院长在内的专家组开始对小吴青进行手术。专家组成员精诚合作,最终在小吴青的病变胸壁处,用取自骨盆的髂骨给心脏搭了个房子,再用右胸皮瓣给房子砌起了外墙1506分,手术顺利结束。中国首例严重胸骨裂移植修补术宣告成功。

20002月,吴青在父亲的陪同下专程来上海给张教授拜年。张涤生为吴青做了CT复查,移植的骨架一切正常。

2005年夏,吴青如愿考入武汉的一所大学。9年前的那次手术后,她的人生路已与同龄人无异。目前,吴青已大学毕业,并在重庆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工作之余,吴青还经常给张涤生打来电话,问候当年的救命恩人。

美学和艺术在手术刀上的结合,见证中国美容外科的成长

张涤生和美容外科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抗战时期,19417月,张涤生从成都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贵阳图云关参加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担任外科医生。眼科学习阶段,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李泰钧教授那里学到了做双眼皮的美容手术,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美容外科。

图云关有许多年轻的女护士,她们都爱美,常有人请这位附属医院院长做双眼皮手术,我做他的助手。李院长边做手术边为我讲述如何设计定点、画线、下刀,直到最后缝合。李教授见我心灵手巧,后来就让我做主刀医生,他做我的助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也能够独立地进行这项美容手术了,之后居然小有名气。新来的年轻护士会直接找我,要求为她们做双眼皮手术。当然,这也是我当时能够做的唯一的一项美容手术。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涤生去了美国留学进修,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师从国际知名整形外科学家艾伟教授(Robert Ivy),专业是修复重建外科。

除了跟随艾伟教授学习整复外科,我还有幸在每周六上午去德国移民来的整形外科医生梅(Hans May)那里观摩学习。May教授最擅长的手术是各种鼻部畸形矫治,一名歪鼻畸形病人安详地睡在手术台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美丽端正的鼻子就有了。一天下来,他能够完成56台这类手术。有时,May也为一些中年女性做全脸拉皱手术,这种手术比较复杂、精细,需要从头皮里做皮肤切开,层层剥脱皮肤直达眉弓以及面颊部,然后向上后方拉紧,重新固位,缝合,切掉多余的皮肤,最后拉紧缝合切口,切口都隐秘在发髻和耳廓前后。这种除皱手术的效果非常好,能使做过手术的人一下子看起来年轻1015岁。

“1948年底,我从美国回到上海,先后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同济医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广慈医院和第九人民医院工作,主要从事治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伤和先天性畸形的整复治疗工作。期间,也会应一些上了年龄的著名演员要求,帮助她(他)们做些美容手术,包括做双眼皮手术、去眼袋手术以及除皱纹等,让她(他)们重登表演舞台,恢复和延长她(他)们的艺术生命和活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亘古不变的对美的追求,自然地推动着美容外科的发展,尽管是缓慢的。

对一名整复外科医生来言,这类美容手术看起来比较简单,实际上却责任重大,不容任何闪失。美容外科是在形体相对正常的个体身上,做一件锦上添花的艺术作品式的人体雕塑。故此,在进行美容外科手术时,我总是百般细致,万般专心地完成它,不允许让助手代劳,试切一下,乱缝一针。60年代初,第一位来找我做手术的是著名话剧一级演员前辈丹妮,后来相继而来的有电影演员白杨,昆剧演员言慧珠以及京剧演员张春秋等。记得那一次,言慧珠的除皱手术完成后,出院回家时,她家的护工阿姨见面就说:啊,师母,你这次出去休养效果这么好哇,怎么年轻了这么多!慧珠大姐自然笑而不答。

此后,我还相继开展了隆乳手术、乳房肥大缩小术以及腹壁脂肪去除等各种大小不同、部位各异的美容手术。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美的追求也有了新的认识,美容外科也迎来了自由发展的春天。做美容手术不再需要文化局的批准,因此,各大医院的整形外科挤满了要求做美容手术的人,大有压倒正规需要修复重建手术病人之势。除公立医院外,私家医院和私人诊所也获得了卫生部的批准,允许开展美容手术。人们的美容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美容外科的发展。美容外科这一昔日的整形外科小分支,现已成长为一门与修复外科等身的大学科了。

美容外科伴我成长,它是外科学的分支,更是一门艺术,是外科技术的升华,是美学和艺术在手术刀上的结合。如今,我虽已步入暮年,久不挥刀,但仍然关心它,爱护它,指导它,对它的发展前途寄托希望,相信它必然会在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下,得到更宽广的发展。

【后记】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2009年,张涤生93岁,仍然在关注着国内整形外科的发展。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期望。

(作者:刘荣军、肖飞)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