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Timmer原本在纽约的一家肿瘤医院工作,是神经生物学博士后,有十余年的上网经历。2005年的一天,他发现自己最喜欢的Ars Technica网站正在招募科学写手。Timmer很是兴奋,心想:“嗯,是时候让公众更加了解科学了,作为科学家,我们有责任承担起撰写科学稿件的任务!”于是,从那时起,他成了一个科学志愿者,开始通过电子邮件来为网站撰文。
接下来的几年里,Timmer不断为Ars Technica撰写一些科学文章,逐渐从一个研究者转行成了科学网站的专业编辑。原来所掌握的那些医学研究经验,是Timmer成为科学编辑的最大优势。例如,Timmer知道研究生和博士后喜欢把自己研究的内容写成文字,他们的这些记录远比报纸上看到的那些内容更加丰富,科学性和技术性也更强。因此,他就去吸引这些研究者向网站投稿。最近一期很受欢迎的内容,是关于“功能性细胞”的研究,相关讨论被通篇发布在站点里,而不用去担心像报纸那样受到篇幅的限制。这种形式,在起到科普效果的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公众来关心和热爱科学,并真正关注起科学试验的进程。作为回报,作者会得到价值100美元的电影票,这对年轻学者来说,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的。
Timmer的故事,是科学向网络“转移”并与之密切接触的一个缩影:传统媒体在衰落,尤其是报纸,发行量不断下滑。在《自然》杂志做的一项调查中,有493位科学记者已经失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与之相反的是,科学博客却日益兴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是个博客的时代
传统媒体开始去搜寻科学博客,并从中挖掘素材和文章来源,报纸上发表的内容越来越依赖科学家,他们也开始对读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进展。
从博客中寻找报道素材的现象,在5年前就存在,且不仅仅出现在科学领域。调查数据显示,与5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记者依赖于从博客中寻找素材(4% vs 32%),和其他领域相比,关注科学博客的记者比例更高(33% vs 63%)。
在网络和经济衰退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都在被迫裁员和缩小规模,科学杂志只不过是这次传统媒体萎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科学家更应该挺身而出,通过博客(blog)、播客(podcast)、在线视频以及其他新媒体,承担起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
通过博客传播自己研究思想和经验的科学家当中,有些人是出于对科学和网络的热爱,有些人是因为受到慈善基金的资助,当然,也有人是想把这发展成一种业务,以此赚钱。
科学博客直接面向大众,少了媒体的二传手,传递的信息会更准确。但是,科学记者受过专业的训练,更懂得如何把新闻推向大众。两者互相渗透,重新分配,改变着科学传播的方式。
科学博客在中国
《Nature》杂志里所探讨的是美国,那么,我国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科学博客是否在传播科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数据和研究报道。但近几年来,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博客在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方面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2009年初,学者方舟子在他的博客里撰文称,造骨牛奶蛋白(osteoblasts milk protein,OMP)里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能增加癌症发病率,质疑“特仑苏”牛奶的安全,从而引发了网民热烈参与的大讨论。方舟子的博客引发网民热议之后引起了国内各大传统媒体的重视,纷纷转载,并广泛调查、深度挖掘。终于,有学者站出来证实:特仑苏只对大白鼠进行OMP临床实验时效果明显,但广告却出现了“在人体有效”的宣传……
且不论这件事本身孰是孰非,是否掺杂着其他利益。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饮用牛奶的中国老百姓开始关注起广告中所宣传的那些卖点的科学性,并有机会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博客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科学、普及科学的作用。
“特仑苏”牛奶的例子,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全部科学博客的质量和影响力。网络上的科学博客也存在着鱼龙混杂、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正因为如此,有正义感的科学家才更应该挺身而出,用科学的思想和语言来让大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促进全人类的科学进步。(作者:贾玉华)
参考文献:《Nature》2009;458(19): 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