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2019年01月号

超越“比较药效学”的“比较疗效学”

    翻开药品说明书,读者会发现,格式千篇一律,其中,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均以发生率来表述。

    若仔细查看试验设计方法,这些数据来自于一个或数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均将说明书中的新药,或与当时临床公认的、治疗目标疾病疗效最好且安全性最高的药物相比较,若与其相当(非劣势研究),或与空白对照药(安慰剂)相比较,若展现优势(优势研究),即满足了药政部门规定的上市条件,能被批准作为新药上市销售。这往往会成为一个重大新闻,给患者们一个巨大的期望,给投资者一个炒作的机会。

    若仔细分析说明书,不难发现,参加试验的病人为18至65岁的成年人,试验条件相当苛刻:除了试验的目标疾病,不能患有其他疾病;除了试验规定的药物,不能接受其他任何治疗;在试验过程中,无论有无疗效,受试者必须坚持到最后,不许增加其他药物,甚至不可调节剂量。而在真实世界里,这样的治疗是无法被接受的。这样的研究,如同把人当作大白鼠放进试验室的笼子里,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得出“干净”的结果,A药的药效与B药相当。在真实的世界里,疾病可出现在幼儿及老年人身上。特别是老年人,常常患有三种以上疾病,同时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及耐受性调整用药剂量。由此可见,药物上市前的注册研究,是单一药物之间比较的“药效学”研究,脱离现实。写入说明书中的信息,无法为医生及病人合理应用新药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甚至可能起到误导的作用。因此,寻找切合临床实际的疗效评估方法迫在眉睫。

    为了克服“比较药效学”的局限性,“比较疗效学”的概念应运而生。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它超越了两个药物间的比较,提倡针对疾病,对两个或多个临床治疗方案进行比较,为制定切合临床实际的指导原则打下基础,同时辅以药物经济学研究,为制定国家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比较疗效学研究”主张纳入所有真实世界的人群,方案中可以包含多种药物,医生可以按预案,针对病情对病人实施适应性的调整(Adaptive Design),经预先的分层设计及试验结束的分层分析,产生的研究结果更具临床价值,可更好地指导医生实施个性化治疗。

    临床实践中的疾病治疗,常常采取联合用药, 或“上台阶”方案,或“下台阶”方案。什么药联合最佳?上台阶时“先抬哪条腿”?下台阶时“先迈哪只脚”?都是困惑医生的实际问题。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依据极少,临床方案的实施几乎全凭医生的经验。

    同时,我国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无效或低效的药物。经商业推动,这些药物以安全无毒的口号,成为治疗疾病的“百搭”用品,有的甚至被列入了一线用药。因此,对已上市的药物实施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而再评价的方法,应当是“比较疗效学研究”莫属。国际药物研究协调组织(ICH)公布,“若已上市的药物疗效低下或无效,应作为严重不良反应上报药监部门”。

    美国总统奥巴马批准了11亿美元,针对100种疾病及状态,在美国实施“比较疗效学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正被陆续发表。多个结果否定了以往来自药品说明书的临床用药习惯,正在改写着多个领域的治疗指导原则。

    奥巴马总统利用向中国借来的钱,资助美国科学家开展“比较疗效学研究”。我们是否也应行动,对我国临床使用的药物及治疗方案,实施以“比较疗效学”为原则的再评价?

    请关注:本期现代观点的《比较疗效学研究》

(作者:肖飞)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