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方式下,体重成为心情的晴雨表,是健康和美丽的标尺,是自律及富有的代名词。特别是中青年女性,当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可挥去很多烦恼,否则,很容易会跟自己及别人过不去。但体重正常真的意味着健康吗?
国际上公认的正常体重判断是以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标准,BMI兼顾了身高的因素,然而,BMI没有将机体的肌肉和脂肪因素纳入计算范围。研究显示,当肌肉总量少,即使体重正常,早亡的风险也会增加。在此情况下,肌肉的绝对减少,提示着脂肪的相对增加,这种现象被学术界称为“正常体重肥胖”(Normal weight obesity,NWO)。正常体重肥胖的危害,比肌肉含量正常或超标背景下的超重及肥胖危害还要显著。因此,正常体重下的肥胖必须引起重视,它很诡异,会误导大众。
那么,正常体重肥胖的发生率是多少呢?如何发现?如何应对?
2015年6月,上海海济斯健康管理团队,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2195名18岁~65岁的白领实施了BIA(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测试,记录并分析他们的体重、脂肪、肌肉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30%~35%的女性,及10%~22%的男性符合正常体重肥胖的诊断,而他们却对此状态全然不知,误认为自己BMI正常,身体健康,万事大吉。问卷调查显示,这组人群几乎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
研究显示,与正常肌肉成年人相比,当肌肉含量不足时,如果同时脂肪超标,男性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近7倍,女性的死亡风险增加近4倍;如果仅仅是肌肉量低,男性的死亡风险增加3倍。因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增肌减脂对避免早亡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增肌,又如何减脂呢?
增肌最有效的途径是抗阻力训练,兼顾身体的上中下各个肌肉群,找到适合自己的重量起步,以每组12次~15次,3组为一个动作模块,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减脂的最佳方案是有氧运动,跑步、划船、跳绳等等,可通过消耗能量动员脂肪。当肌肉强壮起来,机体的基础代谢率随之上升、加强,对减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运动的效果离不开健康饮食的配合,地中海饮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高质量的睡眠是运动的体能保障,而睡眠又因一定强度的锻炼、自律的生活节奏,以及健康、规律的饮食而互相促进和改善。
请关注本期医学与社会:BMI不适合作为中国白领的肥胖评估指标——警惕被忽略的正常体重肥胖人群。
现代生活方式下,体重成为心情的晴雨表,是健康和美丽的标尺,是自律及富有的代名词。特别是中青年女性,当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可挥去很多烦恼,否则,很容易会跟自己及别人过不去。但体重正常真的意味着健康吗?
国际上公认的正常体重判断是以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标准,BMI兼顾了身高的因素,然而,BMI没有将机体的肌肉和脂肪因素纳入计算范围。研究显示,当肌肉总量少,即使体重正常,早亡的风险也会增加。在此情况下,肌肉的绝对减少,提示着脂肪的相对增加,这种现象被学术界称为“正常体重肥胖”(Normal weight obesity,NWO)。正常体重肥胖的危害,比肌肉含量正常或超标背景下的超重及肥胖危害还要显著。因此,正常体重下的肥胖必须引起重视,它很诡异,会误导大众。
那么,正常体重肥胖的发生率是多少呢?如何发现?如何应对?
2015年6月,上海海济斯健康管理团队,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2195名18岁~65岁的白领实施了BIA(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测试,记录并分析他们的体重、脂肪、肌肉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30%~35%的女性,及10%~22%的男性符合正常体重肥胖的诊断,而他们却对此状态全然不知,误认为自己BMI正常,身体健康,万事大吉。问卷调查显示,这组人群几乎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
研究显示,与正常肌肉成年人相比,当肌肉含量不足时,如果同时脂肪超标,男性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近7倍,女性的死亡风险增加近4倍;如果仅仅是肌肉量低,男性的死亡风险增加3倍。因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增肌减脂对避免早亡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增肌,又如何减脂呢?
增肌最有效的途径是抗阻力训练,兼顾身体的上中下各个肌肉群,找到适合自己的重量起步,以每组12次~15次,3组为一个动作模块,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减脂的最佳方案是有氧运动,跑步、划船、跳绳等等,可通过消耗能量动员脂肪。当肌肉强壮起来,机体的基础代谢率随之上升、加强,对减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运动的效果离不开健康饮食的配合,地中海饮食是不错的选择。同时,高质量的睡眠是运动的体能保障,而睡眠又因一定强度的锻炼、自律的生活节奏,以及健康、规律的饮食而互相促进和改善。
请关注本期医学与社会:BMI不适合作为中国白领的肥胖评估指标——警惕被忽略的正常体重肥胖人群。
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macular telangiectasia type 2,MacTel 2)是一种双眼黄斑区不明原因出现深层毛细血管改变,并伴有慢性血管和神经退行性变的眼病,是一种罕见的黄斑部疾病,可导致中央视力丧失。该病遗传模式复杂,要确定其机制很困难,目前还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丝氨酸是多种代谢途径的底物,包括蛋白质、核苷酸和脂质合成。最近对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开展的全基因组关联和代谢组学研究表明,该病与血液中丝氨酸水平低有关。但低水平的丝氨酸是否以及如何影响黄斑健康尚不清楚。
近期,美国洛伊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MacTel患者体内过低的丝氨酸水平会导致一种名为脱氧鞘磷脂的毒性脂质积聚,从而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死亡,同时SPTLC1或SPTLC2变异或者低水平丝氨酸引起的非典型脱氧鞘脂水平的升高是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这一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研究者首先通过1例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显子组序列分析,发现了SPTLC1变异株,而SPTLC1负责编码丝氨酸棕榈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PT)的一个亚单位。由于影响SPT的突变会导致1型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变(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y type 1,HSAN1),研究人员又对10例HSAN1患者进行了眼科疾病的检查。
最终,这项研究发现,导致HSAN1的两种突变也是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致病原因:在11例HSAN1患者中,9例同时患有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在无影响SPT的致病突变的125例2型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中,循环脱氧鞘脂水平比94例未患病对照高84.2%。脱氧鞘脂水平与丝氨酸水平呈负相关,上述患者的丝氨酸水平比对照低20.6%。小鼠丝氨酸水平降低可导致视网膜脱氧鞘脂水平升高,并带来视功能损害。脱氧鞘脂导致视网膜类器官感光细胞死亡,但在脂质代谢调节因子存在的情况下,脱氧鞘脂并未导致视网膜类器官感光细胞死亡。
这项研究不仅是对MacTel的突破,更是眼科、神经和代谢研究的突破,对其他视网膜眼病以及周围神经病变都有重要的意义。下一步,他们将明确脱氧鞘脂在黄斑病变中的广泛程度,并确定其升高途径。(报道:李伟)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381:1422-1433
肝癌是全球四大癌症杀手之一,而中国是肝癌大国,2018年《中国肝癌大数据报告》显示,全球原发性肝癌每年新发病例约85.4万,中国46.6万,约占全球的55%。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约占所有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85%~90%,主要归因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以及酗酒和代谢综合征。尽管抗病毒治疗在治愈HCV感染方面已取得成功,但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HBV;据估计,全球约有2.92亿HBV感染者。
当前,通过二代测序技术,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 TCGA)项目,已经揭示了HCC的遗传图谱,也揭示了TP53、CTNNB1、TERT启动子和其他关键基因位点的驱动突变。然而,遗传突变如何驱动HBV相关HCC中的癌症表型仍然有待证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杂志。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全景式中国肝癌队列的蛋白基因组学与关键信号通路的激活状态和肝特异性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异常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159例HBV阳性的肝癌和癌旁样本,采用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对外显子组、转录组、全蛋白组、磷酸化蛋白组等数据进行测定,开展肝癌多维组学研究。通过对大规模基因和蛋白数据集中扫描,从而绘制出目前全球最大规模全景式肝癌队列的基因蛋白组学图谱,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基因突变到转录及蛋白质翻译的全过程。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也揭示了中国肝癌突变谱与西方肝癌突变谱的差异。在肝癌领域长期被关注的马兜铃酸,于201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致癌物。该研究发现,35%的肝癌样本中含有马兜铃酸引起的基因突变“指纹”,且突变“指纹”与肿瘤突变负荷增高、微环境免疫耐受显著相关,提示了免疫治疗对该类肝癌的潜在价值。通过深入分析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揭示了染色体4q和16q的缺失会通过反式效应影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并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
同时,研究人员对蛋白质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可将肝癌患者分为三个亚型:代谢驱动型、微环境失调型和增殖驱动型。这三个亚型与基因组稳定性、癌栓的有无、甲胎蛋白丰度及RB1和TSC2基因突变等特征显著相关;更重要的是,三个亚型的临床预后显著不同,且其预后价值不依赖于临床上常用的TNM分期,有望为肝癌的个性化精准治疗和临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最后,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代谢异常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超过80%的肝脏特异性基因在肝癌中呈现蛋白表达下调,而且肝特异性代谢途径中的大多数蛋白(如糖异生、解毒和尿素-氨代谢)在肝肿瘤中显著减弱,然而胆固醇代谢的关键酶(SOAT1、SOAT2、HMGCR等)和谷氨酰胺代谢相关蛋白(GLS和GLUD2)在肿瘤中表达显著上调。这些数据表明在HBV相关的肝癌中,靶向调控代谢通路将起到防治或治疗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不仅全面阐述了肝癌的分子特性和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而且,为肝癌的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新策略。(报道:贾盛崧)
参考文献:Cell 2019;179:561-577
人体所有细胞的累积活动,以及它们无数的相互作用、生活史和环境体验,导致了人类个体独特的状态。对人类细胞类型进行分类,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在个体间变化,以及如何在疾病中丧失功能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单细胞基因组学彻底改变了这一发展,因为基因测序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在高信息含量和高通量测量的基础上对细胞状态进行定量注释。随着干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迷人的旅程中,去了解构成人体的细胞表型,以及人类基因组是如何被用来构建和维持每个细胞的。来自瑞士的科学家J. Gray Camp等人回顾了单细胞基因组学是如何被用来开发个性化表型策略的最新进展,这些策略跨亚细胞、细胞和组织尺度,以连接我们的基因组和我们累积的细胞表型。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以单细胞基因组学为基础来概述人类器官和类器官的表型分类,以及CRISPR-Cas技术如何使表型在功能上与人类基因组的相关区域联系起来。单细胞基因组学现在处于描述阶段,最终需要计算机以4D模拟的方式获知特定时间点定点位置的细胞状态。短期目标是将不同的特征(RNA、DNA、染色质状态和谱系)测量结果整合到具有亚细胞和时间分辨率的三维空间中。人类细胞中的扰动筛选可与4D时空模型整合,以衡量基因和调节区的功能相关性,从而建立分子、细胞和系统级的表型。这可以帮助我们鉴定最可能受到人类疾病影响的细胞状态。单细胞基因组学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当前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在疾病分类和个性化医学方面会带来令人兴奋的前景。(编译:刘亚青)
参考文献:Science 2019;365:1401-1405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Barbra A. Dickerman等人以他汀类药物和癌症的关系为例,总结了观察性分析中可避免的缺陷。
目前,大型医疗数据库可用性变得越来越强,而这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即真实世界的数据是否应该在评估治疗的益处和风险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研究人员在许多观察性研究中发现,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患癌风险大大低于对随机试验荟萃分析得出的结果。尽管这些差异通常被认为是由于观察性研究中缺乏随机造成的,但这种缺陷是可以通过模拟的目标试验(即能够回答感兴趣问题的随机试验)来避免的。
利用73.4万英国成年人的电子健康记录,Barbra等模拟了他汀类药物和癌症的目标试验,并将他们得到的结果与使用既往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在10年的随访中,2.8万人患上了癌症。Barbra等发现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会影响癌症发病率。
在目标试验方法下,意向性治疗和按方案治疗分析下10年无癌生存率的估计观察结果分别为-0.5%(95% CI:-1.0%~0.0%)和-0.3%(95% CI:-1.5%~0.5%)。相比之下,以前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估计值似乎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研究人员的发现强调了明确的模拟目标试验的重要性,以减少来自观察性分析的效应估计中的偏差。(编译:宫健)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 2019;25:160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