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超重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营养不良的人数,按照国际分类,BMI为25.0kg/m2~29.9kg/m2属超重;一级肥胖(ObeseⅠ): 30.0kg/m2~34.9kg/m2;二级肥胖(Obese Ⅱ): 35.0kg/m2~39.9 kg/m2;三级肥胖(Obese Ⅲ): ≥40.0kg/m2。
在2016年7月,《柳叶刀》杂志(Lancet)刊登了一篇荟萃研究,此文章分析了239篇有关超重及肥胖与全因死亡率相关性的论文,覆盖世界四大洲的超过一千万人群,结果显示,体重超重及肥胖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相关,并且呈线性关系,即超重越多,风险越大。不同级别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的倍数分别是——超重:1.07倍;一级肥胖:1.45倍;二级肥胖:1.94倍;三级肥胖:2.76倍。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超重及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股关节炎、慢性肾病、脂肪肝的风险因素,最新的研究显示,它们还会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BMJ)于2017年6月刊登了一篇“伞型荟萃”(Umbrella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文章,作者Maria Kyrgiou检索了204篇有关超重/肥胖与肿瘤发生风险的荟萃研究文章,并对这些研究进行筛选、分析及总结。结果提示,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体重超重及肥胖与11种癌症的发生相关”,这11种癌症是:食道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癌。同样,这些癌症的发生风险与超重程度呈正相关,HR为1.2~4.8。
毫无争议,超重及肥胖可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但以BMI为线索的风险评估显示,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呈U型曲线趋势,U型底部触及BMI 25kg/m2,似乎低于此值,死亡率呈线性上升。
这一不符合逻辑的发现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并使后者不断对公众释放着矛盾的建议。直到2016年4月,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篇题为“Relationship Among Body Fat Percentage, Body 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的文章,才让学术界眼前一亮,解答了BMI评估死亡风险引起的困惑。这个研究纳入了近5万人,均接受DXA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检测脂肪含量,并计算BMI,观察期为4.5年,结果提示:无论男女,以BMI为指标(横轴),全因死亡率呈U型曲线,而以体脂含量为指标,全因死亡曲线呈“反L”,即脂肪低,全因死亡率呈线性下降,当女性体脂率超过34%、男性超过30%的临界值时,全因死亡风险开始呈线性快速上升。因此,肥胖,应该依据脂肪含量(体脂率)超标定义,而不是BMI值。
2016年6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文章,通过检索超过1000篇研究论文,发现有充足证据表明,脂肪超标与13种癌症的发生有关,这个癌症清单中多了脑脊膜癌和甲状腺癌。可喜的是,该研究显示,有充分证据表明降低脂肪含量,可降低以上13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为什么脂肪超标可导致全因死亡风险及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呢?研究显示,脂肪是炎症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种内/外分泌器官,过量脂肪导致的机体微炎症及内环境紊乱,足以解释其增加多种疾病风险的机理,特别是成为肿瘤发生、发展、侵犯、扩张、转移的帮凶。
如何降低脂肪含量,让体脂率控制在临界值之下?答案非常简单:锻炼身体及健康饮食。
2016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分册》(JAMA Intern Med)刊登了一篇让人振奋的文章,此研究分析了锻炼与26种肿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证据显示,锻炼身体可以显著降低13种肿瘤的发生风险,其中包括:食道腺癌、胆囊癌、肝癌、肺癌、肾癌、小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食道鳞癌、髓性白血病、骨髓瘤、结肠癌。因此,锻炼除了通过降低机体脂肪含量从而间接降低癌症发生风险,还可以直接“抗癌”。
脂肪超标不仅仅让人们看上去臃肿,它更是人类的杀手。在过去的40年间,全球超重和肥胖的人数翻倍,而同一时期,癌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达一千三百万人,超过七百万人因癌症死亡,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第一大“杀手”。而这一“谋杀”人类的帮凶,就是肥胖。更应该让我们警惕的是,“正常体重肥胖”群体——BMI正常、肌肉不足、体脂率超标者,正在悄然“崛起”。
肥胖和癌症暧昧的纠缠,导致了它们在地球上不无巧合的大流行。每一个家庭,都有亲戚朋友罹患肥胖和癌症的故事,每一个个体都面临着肥胖和癌症纠缠的风险,面对大量效果不确定、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的抗癌治疗方案,健康饮食、锻炼身体,是唯一安全、有效、经济的防癌手段,再次印证了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提出的“运动是良药”的理念,更加支持了我们升级的口号:“运动优于良药”。还不动起来!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成为拆解这一肥胖和癌症险恶纠缠的带动者。
而且,以防癌为目标的运动还会带给你意外之喜——美丽、自信和快乐,当然,还会让你成瘾,与运动纠缠不休一辈子。
请关注本期“现代观点”:肥胖与癌症的暧昧。
今天的世界,超重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营养不良的人数,按照国际分类,BMI为25.0kg/m2~29.9kg/m2属超重;一级肥胖(ObeseⅠ): 30.0kg/m2~34.9kg/m2;二级肥胖(Obese Ⅱ): 35.0kg/m2~39.9 kg/m2;三级肥胖(Obese Ⅲ): ≥40.0kg/m2。
在2016年7月,《柳叶刀》杂志(Lancet)刊登了一篇荟萃研究,此文章分析了239篇有关超重及肥胖与全因死亡率相关性的论文,覆盖世界四大洲的超过一千万人群,结果显示,体重超重及肥胖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相关,并且呈线性关系,即超重越多,风险越大。不同级别的超重/肥胖,风险增加的倍数分别是——超重:1.07倍;一级肥胖:1.45倍;二级肥胖:1.94倍;三级肥胖:2.76倍。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超重及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股关节炎、慢性肾病、脂肪肝的风险因素,最新的研究显示,它们还会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BMJ)于2017年6月刊登了一篇“伞型荟萃”(Umbrella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文章,作者Maria Kyrgiou检索了204篇有关超重/肥胖与肿瘤发生风险的荟萃研究文章,并对这些研究进行筛选、分析及总结。结果提示,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体重超重及肥胖与11种癌症的发生相关”,这11种癌症是:食道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肾癌。同样,这些癌症的发生风险与超重程度呈正相关,HR为1.2~4.8。
毫无争议,超重及肥胖可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但以BMI为线索的风险评估显示,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呈U型曲线趋势,U型底部触及BMI 25kg/m2,似乎低于此值,死亡率呈线性上升。
这一不符合逻辑的发现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并使后者不断对公众释放着矛盾的建议。直到2016年4月,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篇题为“Relationship Among Body Fat Percentage, Body 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的文章,才让学术界眼前一亮,解答了BMI评估死亡风险引起的困惑。这个研究纳入了近5万人,均接受DXA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检测脂肪含量,并计算BMI,观察期为4.5年,结果提示:无论男女,以BMI为指标(横轴),全因死亡率呈U型曲线,而以体脂含量为指标,全因死亡曲线呈“反L”,即脂肪低,全因死亡率呈线性下降,当女性体脂率超过34%、男性超过30%的临界值时,全因死亡风险开始呈线性快速上升。因此,肥胖,应该依据脂肪含量(体脂率)超标定义,而不是BMI值。
2016年6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国际癌症研究组织”(IARC)的文章,通过检索超过1000篇研究论文,发现有充足证据表明,脂肪超标与13种癌症的发生有关,这个癌症清单中多了脑脊膜癌和甲状腺癌。可喜的是,该研究显示,有充分证据表明降低脂肪含量,可降低以上13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为什么脂肪超标可导致全因死亡风险及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呢?研究显示,脂肪是炎症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种内/外分泌器官,过量脂肪导致的机体微炎症及内环境紊乱,足以解释其增加多种疾病风险的机理,特别是成为肿瘤发生、发展、侵犯、扩张、转移的帮凶。
如何降低脂肪含量,让体脂率控制在临界值之下?答案非常简单:锻炼身体及健康饮食。
2016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分册》(JAMA Intern Med)刊登了一篇让人振奋的文章,此研究分析了锻炼与26种肿瘤发生风险的相关性,证据显示,锻炼身体可以显著降低13种肿瘤的发生风险,其中包括:食道腺癌、胆囊癌、肝癌、肺癌、肾癌、小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食道鳞癌、髓性白血病、骨髓瘤、结肠癌。因此,锻炼除了通过降低机体脂肪含量从而间接降低癌症发生风险,还可以直接“抗癌”。
脂肪超标不仅仅让人们看上去臃肿,它更是人类的杀手。在过去的40年间,全球超重和肥胖的人数翻倍,而同一时期,癌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达一千三百万人,超过七百万人因癌症死亡,癌症已经成为人类第一大“杀手”。而这一“谋杀”人类的帮凶,就是肥胖。更应该让我们警惕的是,“正常体重肥胖”群体——BMI正常、肌肉不足、体脂率超标者,正在悄然“崛起”。
肥胖和癌症暧昧的纠缠,导致了它们在地球上不无巧合的大流行。每一个家庭,都有亲戚朋友罹患肥胖和癌症的故事,每一个个体都面临着肥胖和癌症纠缠的风险,面对大量效果不确定、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的抗癌治疗方案,健康饮食、锻炼身体,是唯一安全、有效、经济的防癌手段,再次印证了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提出的“运动是良药”的理念,更加支持了我们升级的口号:“运动优于良药”。还不动起来!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成为拆解这一肥胖和癌症险恶纠缠的带动者。
而且,以防癌为目标的运动还会带给你意外之喜——美丽、自信和快乐,当然,还会让你成瘾,与运动纠缠不休一辈子。
请关注本期“现代观点”:肥胖与癌症的暧昧。
空气污染及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目前面对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由于户外空气污染的早亡人数超过120万人,2010年中国损失2500万健康年。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每年可能有360万人过早地死于空气污染,其中,中国和印度的死亡人数可能占大多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评估了颗粒空气污染物(颗粒直径<10 μm或PM10)对死亡率的短期影响,并探讨了中国主要城市颗粒空气污染影响的异质性。研究人员在中国27个省份的38个大城市(合计人口大于2亿)进行了研究,获得了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29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点系统记录的38个城市的350638例死亡(男性为200912人,女性为149726人)数据。主要结局指标为日全因死亡数、心肺疾病所致日死亡数、非心肺疾病所致日死亡数以及不同人群的日死亡人数。
结果发现,PM10浓度10 μg/m3的变化与当天日死亡人数增加0.44%(95%置信区间为0.30%〜0.58%)有关。PM10水平在一天后和两天后下降了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但仍与死亡率增加有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M10对心肺疾病死亡的效应估值为0.62%(0.43%〜0.81%)每10μg/m3,相比之下,其他原因死亡为0.26%(0.09%〜0.42%)。研究还发现,暴露于PM10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6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比低于60岁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浓度空气污染颗粒物的影响。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颗粒空气污染对心肺疾病死亡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原因死亡。同时,60岁以上的人群受空气污染物导致的死亡风险高于60岁以下的人群。PM10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有所不同。(作者:宫科学)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17;356:j667
在印度新德里或中国北京,街道烟雾缭绕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空气污染。但是,印度和中国的其他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又如何被空气污染荼毒?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联合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发布了《2017年全球空气状况》(State of Global Air 2017),这是该年度出版物的第一版,旨在提供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空气污染情况,并推出了一个互动网站,用于比较全球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健康效应。
今年的报告着重于户外污染指标:环境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报告显示,92%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空气质量指南规定的年度平均PM2.5浓度10μg/m3的地区。部分地区(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86%的人口生活在PM2.5浓度超过 75μg/m3的地区。2015年,人口加权平均PM2.5浓度浓度最高的地区位于北非和中东,而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埃及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全球臭氧的人口加权浓度在1990年至2015年间增长了7%。
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有确切的记录和数据。该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长期处于PM2.5的环境中对于约27%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死、17%的缺血性心脏病致死、17%的肺癌致死、14%的卒中致死负有责任。
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取得了进展。美国和欧盟的臭氧水平和PM污染在过去25年里已经有所下降。这些下降是通过空气质量计划实现的,例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但是,鉴于污染引起的沉重疾病负担,对于上述进步的自满将是一个错误。人们有权呼吸清洁空气来确保他们的健康。协调减少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行动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作者:龚银花)
参考文献:Lancet 2017;389:764
大麻对健康有一些积极影响,但是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一篇报告(The Health Effects of Cannabis and Cannabinoids)称,大麻对健康的益处仍无定论。该报告分析了超过10000项关于大麻和大麻衍生产品的科学研究。
研究发现了大麻治疗慢性疼痛、化疗诱导的恶心及多发性硬化相关的肌肉痉挛的疗效的足够证据。但报告同时强调,使用大麻可能增加精神健康疾病的风险,如精神分裂症。该报告建议对大麻进行更多的研究,但也注意到美国相关研究存在监管方面的障碍,例如,该物质被分类为“不用于医疗”。
在美国,围绕大麻合法化、生产和使用的政策领域已发生显著改变。在过去20年,美国2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批准用于医疗或零售销售的大麻合法化,另外4个州批准医疗和娱乐性使用的大麻合法化。然而,关于大麻的短期和长期健康效应的证据仍难以拍板定案。虽然大量研究对各种形式的大麻进行了探索,但这些研究的结论并未被适当地综合、转化或传达给政策制定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州卫生官员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大麻不像其他管制药物(如酒精或烟草)具有可接受的安全使用标准。
上述报告综合地审查了关于大麻健康效应和潜在治疗益处的科学证据。该报告还概括了当前知识的缺口,总结并排出了迫切研究需求的优先顺序。(作者:龚银花)
参考文献:Nature 2017;541:264
饮食习惯影响着很多心血管代谢疾病(包括心脏病、卒中、2型糖尿病)的死亡率,造成了巨大的健康损失和经济负担。在美国,个体饮食与特定心血管代谢疾病之间全国范围的联系尚未建立。为此,美国塔夫茨弗里德曼营养与健康政策研究学院的Renata Micha博士等开展了一项研究,选取美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库中1999年至2002年间(n=8104)和2009年至2012年(n=8516)间两个时间段内的数据,对饮食与心血管代谢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下降关系最大的饮食习惯是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量增加,多食用这类食物可以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而红肉摄入过多则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
研究者选择了10种与心血管代谢疾病有关的食物或者营养成分,包括:水果、蔬菜、坚果/种籽、全谷物、未加工的红肉、加工过的红肉、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多不饱和脂肪酸、富含Ω-3的海鲜、钠盐。研究者评估了2012年心脏病、卒中和2型糖尿病的绝对死亡数和死亡百分比,还评估了2002年至2012年间的疾病特异性与人口特异性(性别、年龄、种族、教育)死亡率与趋势。
结果发现:2012年,美国共发生成年人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702308例,其中506100例死于心脏病(冠心病371266例,高血压心脏病35019例,其他心血管病99815例),128294例死于卒中(缺血性卒中16125例,出血性卒中32591例,其他79578例),2型糖尿病死亡67914例。其中,每年估计有318656例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男性占48.6%,女性占41.8%;年轻人(25岁至34岁)占64.2%,老年人(75岁以上)占35.7%;非洲裔占53.1%,西班牙裔占50%;白人占42.8%。受教育程度方面,低、中、高水平受教育者因不良饮食而导致的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分别占比46.8%、45.7%和39.1%。饮食方面,对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影响最大的饮食是高钠盐摄入,2012年有66508例因此死亡,占总死亡的9.5%;接下来依次是:坚果/种籽摄入过少(59374,8.5%)、加工肉类食用过多(57766,8.2%)、富含Ω-3的海鲜摄入过少(54626,7.8%)、蔬菜摄入过少(53410,7.6%)和水果摄入过少(52547,7.5%)以及喝了太多含糖饮料(51694,7.4%)。
2002年至2012年间,美国每年人口校正的心血管代谢疾病死亡率降低了26.5%。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供应增加,降低了20.8%的相对死亡风险;其次是增加坚果/种籽类食物以及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分别降低了18%和14.5%的相对死亡风险。对非加工红肉的摄入过多,是这十年来导致相对死亡风险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增加了14.4%。
饮食因素与心脏病、卒中和糖尿病导致的死亡风险有关,这一研究结果对人们如何选择合理的饮食、改善不良饮食习惯指明了方向。
PS:写完这篇稿子,小编抓了一把坚果塞到嘴里。(作者:贾玉华)
参考文献: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7;317:91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