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CCTV news)邀请,我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孟涛教授一起,参加了“智慧医疗重塑医疗模式”的访谈节目。录制后一周的2016年7月16日,节目播出了。这次访谈的主题是智慧医疗,涉及医学、健康、医疗体制、医疗保障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话题。事先,制片人让我准备一个话题草稿(talk points),由访谈导演据此拓展、浓缩、编辑,确定访谈提问提纲及主持人。我和李孟涛教授按约定时间到达被北京老百姓昵称为“大裤衩”的CCTV新电视台,经过安检,到达CCTV news的演播室。
第一道程序是化妆。女化妆师很熟练,为了增加可信度,把我往老十岁打扮,搞了个“大背头”。进入演播室,有五个摄像机在移动,镜头从不同角度追踪着我们哥俩儿。弧形的大屏幕上展示着栏目名称:“Dialogue”(对话),与之相对的平板大屏滚动着:“Idea Matter”(重视观点)。据说,这个栏目相当于中文台的焦点访谈,追踪世界上的热点话题,以往的嘉宾均是国际、国内政要大咖,聚焦政治、经济及外交,这次是头一回关注医学健康话题。
随着我们的国力不断强大,CCTV的卫星网络已在全世界五大洲落地,并因有国际胸怀及非商业品质,以及覆盖全非洲的记者团队,CCTV news成为整个非洲黄金时间的“新闻联播”节目,负责向非洲人民播报地方及世界新闻。这档“对话”节目,即是在北京时间晚七点半首播,覆盖亚洲及大洋洲,之后重播三次,均为其他三大洲的黄金时间。
果不其然,在节目播出后,身在世界各地的同学朋友纷纷来信,评价节目,讨论话题,足以体现CCTV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已经厌倦了无聊的总统竞选节目的美国人,CCTV是他们观赏世界新闻的主要渠道。
英国籍的现场导播Bill Neenan出现,据说他是英国媒体资深导演,也曾经是一个优秀的电影演员。他很平易,操着标准的女皇英语安抚我们不要紧张,指导我和李孟涛教授于采访台入座,并测试了所用的设备。
主持人邹悦踩着录制时间点登场,他是一个颇具绅士风度的帅哥,没有过多与我们交流,像是赶场子,试了一下“小蜜蜂”的传音,即启动倒数计时了。在镜头前他很自如也很自信,英语发音极好,在字幕机的提示下,他站着完成了开场白,之后坐下,介绍嘉宾,开始对话。在他的榜样下,我突然不紧张了。
节目话题涉及我国的医疗模式、百姓抱怨的看病难、医生的工作负担、医院的性质、分级医疗、数据的残缺、大数据的设想、医疗数量的驱动、随访的缺失、智慧医疗平台的尝试、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激发病人自我管理的趋势、疾病智能管理(SSDM)提高疗效的实践、人工智能、中国医生引领世界的机会、未来医学的展望。
节目按计划录制了一个小时。我和李教授同所有的现场人员握手告别,不料,从隔壁的操控台大门进来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将我们两个围住,咨询起医学问题。原来,其中两位的母亲罹患风湿病,其他几位的朋友也委托咨询类似的问题。我把风湿病专家李孟涛教授留给他们,继续和主持人邹悦探讨节目未尽的话题,他为此推迟了赶场子的时间。
“人工智能真的能代替医生吗?”邹悦问道。
我回答:IBM公司在本世纪初,制造了一个超级计算机,以其公司创始人“沃森”命名。“沃森”收集了当时所有学科的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并不断学习、逻辑分析,辅助临床诊疗。它与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的肿瘤医生竞赛,结果,“沃森”对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治疗合理性均高于肿瘤医生30%。这一结果提示,计算机主导的人工智能,理论上可以取代医生。
但是,另一个故事激发了另一个思考:20世纪70年代,Ingelfinger教授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主编,他是美国最著名的胃肠道疾病医生,主导制定了多个治疗指南,其中包括食道癌。不幸的是,他自己罹患了食道癌,他得知此恐惧的消息后,拿起电话,挨个咨询全美国的消化科医生,得到的回答一律为:Ingelfinger教授,您是权威,您说应该咋办?Ingelfinger一律以挂掉电话回应,直到一个低年资医生建议:Ingelfinger教授,我认为你应该看医生。Ingelfinger听到后无比激动,连夸此人是好医生,并选择他按照自己主导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自己实施了治疗。
医学不是纯科学,不只是数字、设备、药物和指导原则,还兼有伦理、艺术、社会、家庭、价值及情感,医生的角色及行医方式会随着科学进步而变,但医生的本质及作用不会被取代,计算机诊断需要医生的判断以肯定,病人的价值需要医生协同以体现,精神增效的正安慰剂效应需要医生的关怀以增强,社会资源的分配需要医生的主导以公平。这就是未来的医学与医生。
请关注本期特别报道:CCTV News “今日话题”(Dialogue)节目探讨智慧医学。
应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CCTV news)邀请,我和北京协和医院的李孟涛教授一起,参加了“智慧医疗重塑医疗模式”的访谈节目。录制后一周的2016年7月16日,节目播出了。这次访谈的主题是智慧医疗,涉及医学、健康、医疗体制、医疗保障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话题。事先,制片人让我准备一个话题草稿(talk points),由访谈导演据此拓展、浓缩、编辑,确定访谈提问提纲及主持人。我和李孟涛教授按约定时间到达被北京老百姓昵称为“大裤衩”的CCTV新电视台,经过安检,到达CCTV news的演播室。
第一道程序是化妆。女化妆师很熟练,为了增加可信度,把我往老十岁打扮,搞了个“大背头”。进入演播室,有五个摄像机在移动,镜头从不同角度追踪着我们哥俩儿。弧形的大屏幕上展示着栏目名称:“Dialogue”(对话),与之相对的平板大屏滚动着:“Idea Matter”(重视观点)。据说,这个栏目相当于中文台的焦点访谈,追踪世界上的热点话题,以往的嘉宾均是国际、国内政要大咖,聚焦政治、经济及外交,这次是头一回关注医学健康话题。
随着我们的国力不断强大,CCTV的卫星网络已在全世界五大洲落地,并因有国际胸怀及非商业品质,以及覆盖全非洲的记者团队,CCTV news成为整个非洲黄金时间的“新闻联播”节目,负责向非洲人民播报地方及世界新闻。这档“对话”节目,即是在北京时间晚七点半首播,覆盖亚洲及大洋洲,之后重播三次,均为其他三大洲的黄金时间。
果不其然,在节目播出后,身在世界各地的同学朋友纷纷来信,评价节目,讨论话题,足以体现CCTV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已经厌倦了无聊的总统竞选节目的美国人,CCTV是他们观赏世界新闻的主要渠道。
英国籍的现场导播Bill Neenan出现,据说他是英国媒体资深导演,也曾经是一个优秀的电影演员。他很平易,操着标准的女皇英语安抚我们不要紧张,指导我和李孟涛教授于采访台入座,并测试了所用的设备。
主持人邹悦踩着录制时间点登场,他是一个颇具绅士风度的帅哥,没有过多与我们交流,像是赶场子,试了一下“小蜜蜂”的传音,即启动倒数计时了。在镜头前他很自如也很自信,英语发音极好,在字幕机的提示下,他站着完成了开场白,之后坐下,介绍嘉宾,开始对话。在他的榜样下,我突然不紧张了。
节目话题涉及我国的医疗模式、百姓抱怨的看病难、医生的工作负担、医院的性质、分级医疗、数据的残缺、大数据的设想、医疗数量的驱动、随访的缺失、智慧医疗平台的尝试、移动互联网的作用、激发病人自我管理的趋势、疾病智能管理(SSDM)提高疗效的实践、人工智能、中国医生引领世界的机会、未来医学的展望。
节目按计划录制了一个小时。我和李教授同所有的现场人员握手告别,不料,从隔壁的操控台大门进来几位工作人员,他们将我们两个围住,咨询起医学问题。原来,其中两位的母亲罹患风湿病,其他几位的朋友也委托咨询类似的问题。我把风湿病专家李孟涛教授留给他们,继续和主持人邹悦探讨节目未尽的话题,他为此推迟了赶场子的时间。
“人工智能真的能代替医生吗?”邹悦问道。
我回答:IBM公司在本世纪初,制造了一个超级计算机,以其公司创始人“沃森”命名。“沃森”收集了当时所有学科的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指南及药品说明书,并不断学习、逻辑分析,辅助临床诊疗。它与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的肿瘤医生竞赛,结果,“沃森”对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治疗合理性均高于肿瘤医生30%。这一结果提示,计算机主导的人工智能,理论上可以取代医生。
但是,另一个故事激发了另一个思考:20世纪70年代,Ingelfinger教授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主编,他是美国最著名的胃肠道疾病医生,主导制定了多个治疗指南,其中包括食道癌。不幸的是,他自己罹患了食道癌,他得知此恐惧的消息后,拿起电话,挨个咨询全美国的消化科医生,得到的回答一律为:Ingelfinger教授,您是权威,您说应该咋办?Ingelfinger一律以挂掉电话回应,直到一个低年资医生建议:Ingelfinger教授,我认为你应该看医生。Ingelfinger听到后无比激动,连夸此人是好医生,并选择他按照自己主导制定的指导原则对自己实施了治疗。
医学不是纯科学,不只是数字、设备、药物和指导原则,还兼有伦理、艺术、社会、家庭、价值及情感,医生的角色及行医方式会随着科学进步而变,但医生的本质及作用不会被取代,计算机诊断需要医生的判断以肯定,病人的价值需要医生协同以体现,精神增效的正安慰剂效应需要医生的关怀以增强,社会资源的分配需要医生的主导以公平。这就是未来的医学与医生。
请关注本期特别报道:CCTV News “今日话题”(Dialogue)节目探讨智慧医学。
城市化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基因的多态性和进化,目前还不为人知。福特汉姆大学的Jason Munshi-South教授及其同事运用计算机溯祖模拟软件,研究了纽约市城市化对白足鼠(Peromyscus leucopus)进化史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纽约市周围(既有农村又有城市)进行取样,对23个白足鼠种群的191只白足鼠进行基因组分析,运用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来确认史前气候事件和近年来的城市化如何影响这些种群。
他们发现,约400年前,当纽约开始城市化进程时,城市的老鼠跟农村老鼠在外形上开始出现不同方向的演变。1609年,曼哈顿仅有1%的地理位置被城市化。在接下来的400年里,人类对97%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改造,城市白足鼠的种群数量也经历了瓶颈期,并出现了分化 (牙买加湾除外)。
另外,城市公园种群分化时间的多点评估显示,其与纽约城市公园建立的时间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城市片段的隔离带来的效应足够强大,影响了城市动物的进化历史。城市种群在经历隔离之后,立即出现种群数量瓶颈期,在此期间,一小部分遗留在这些公园的种群提供了大部分的、我们如今发现的城市种群遗传变异基因信息。这表明,群种隔离的纽约白足鼠正努力适应城市生活。
研究人员认为,道路和建筑物阻碍了大多数鼠群的迁移,城市化成为足够强大的选择压力,影响着鼠类的进化历史。(作者:黄银华)
参考文献:Nature 2016;532:285
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Laurie Marczak等人对1990年~2013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因年龄段而有所不同。
在发达国家,导致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的5个最主要原因依次为:先天异常、早产并发症、其他新生儿疾病、新生儿脑病、婴儿猝死综合征。1岁~4岁的为:先天异常、交通事故、溺水、下呼吸道感染、烧伤或烫伤。5岁~9岁的为:交通事故、溺水、先天异常、脑癌、白血病。10岁~19岁的为:交通事故、自残、人际暴力、溺水、其他肿瘤。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1岁以内的婴儿死亡的5个最主要原因依次为:早产并发症、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脑病、先天异常、新生儿败血症。1岁~4岁的为:疟疾、下呼吸道感染、痢疾、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溺水。5岁~9岁的为:痢疾、下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疾病、疟疾、交通事故。10岁~19岁的为:交通事故、艾滋病、自残、溺水、肠道感染疾病。
此外,调查还发现,从1990年到2013年,各国、各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在绝大多数年份和年龄段中,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率由高到低为:非洲、东南亚、地中海东部、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和欧洲。也有例外的情况,例如,在2010年,美洲10岁~19岁的青少年的死亡率较2005年有所上升,且高于西太平洋地区青少年的死亡率。(作者:高石)
参考文献:JAMA Pediatrics 2016;170:267-287
近年来,肥胖和糖尿病的比率有大幅度的提高,构建好的环境对于降低这一趋势的潜在影响却并不明确。为了研究城市中适宜的街区步行环境是否可以降低肥胖及糖尿病风险,加拿大圣迈克尔医院的Maria I. Creatore等人进行了研究。
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收集了安大略省南部城市的成年人的2001年~2012年的年度省级医疗护理(N=300万/年)和两年一次的加拿大社区健康调查(N=5500每次)的数据。街区适宜步行环境用评判指数表示,分数范围为0~100,高分数代表更适宜的步行环境。步行环境按照五分位排名及分类,从最低的区间1到最高的区间5。
结果共调查了8777个街区,步行环境指数的中位数为16.8,从区间1的10.1到区间5的35.2。居民的特点相似,但是在高步行环境指数的街区,贫困率也更高。在2001年,调整后的超重及肥胖率在区间5比在区间1低。在2001年至2012年间,低步行环境指数地区的超重及肥胖率有所提高(绝对变化值:区间1,5.4%;区间2,6.7%;区间3,9.2%)。高步行环境指数地区的超重及肥胖率没有显著变化。2001年,调整后的糖尿病发生率在区间5要低于其他区间,并且,到2012年,从7.7/1000人降低至6.2/1000人。相反,在低步行环境指数街区,糖尿病发生率没有显著变化。区间5的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的比率比区间1高,开车的比率比区间1低。在适宜步行环境的地区,每天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频率稍有提高。各区间内居民的运动、饮食和吸烟状况没有差距且一直相对稳定。
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加拿大安大略省,2001年到2012年间,更好的适宜步行环境与更低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相关。但是缺乏证据证明运动量的增加与街区适宜的步行环境有关,所以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明街区步行环境与肥胖及糖尿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作者:陈颖)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6; 315:2211-2220
加拿大人口健康研究所的S.Yusuf等人研究发现,同不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相比,每天服用10mg的罗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中度风险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服用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是这些临床试验纳入的人群往往是有血管疾病、脂质水平增高、炎性标志物升高、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为了解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不同人种的人群中,对于中等风险人群来说,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否获益,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析因试验。
研究随机纳入了21个国家的12705名受试者,这些受试者无心血管疾病,属于中度风险人群。这些受试者每天接受罗舒伐他汀10mg(试验组)或者安慰剂(对照组)。主要复合终点包括因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塞或非致命性中风;次要复合终点包括血运重建、心衰和心脏骤停的复苏。中位随访时间5.6年。
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平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对照组低26.5%。试验组中有235例(3.7%)受试者发生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对照组有304例(4.8%)(HR:0.76,95% CI:0.64~0.91,P=0.002)。达到次要复合终点事件的人数,试验组有277例(4.4%),对照组有363例(5.7%)(HR:0.75,95% CI:0.64~0.88,P<0.001)。同时,研究人员根据基线心血管风险、脂质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血压和人种进行了亚组分析,亚组分析结果同主要复合终点和次要复合终点的结果一致。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因心血管事件住院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发生肌肉疼痛或虚弱的人数高于对照组(P=0.005),但因肌肉症状导致永久停药的受试者人数两组无明显差别。
该研究结果表明,同不服用药物相比,每天服用10mg的罗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不同人种的中度风险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作者:马驰)
参考文献: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374:2021-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