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
2016年04月号
卷首语
肿瘤治疗引领精准医学:启示及误导
采编总监

肿瘤,是现代人的疾病。英国及美国学者对一千多具木乃伊实施CT检查,仅发现了4个可疑肿瘤携带者,其中,仅一个肿瘤疑似恶性。然而,40%的木乃伊有动脉狭窄及动脉硬化的现象。这些木乃伊在10岁至60岁之间。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的常规思维:心血管疾病,是古老的疾病;癌症,则是现代人的专利。

目前,面对世界上这两个人类的头号杀手,人们可以从容地应对心血管疾病。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及预防药物、治疗手段的突破,让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显著下降,可以将这一疾病带进坟墓,令人欣慰;但是,全球四十多年的抗癌行动,投入了千亿美元的研究,并没有给癌症的治疗带来太多革命性的进展。人们仍然谈癌色变,这一顽疾,总是把人类送进坟墓。究其原因,是我们对癌症的诊断体系及治疗思路存在严重的误区。

以肿瘤生长的部位实施诊断、以瘤体的大小进行评估、以侵犯的距离判断分期、以肿瘤的病理进行分类,这样的体系导致了模糊的诊断、模糊的评估、模糊的分期及模糊的分类,其指导下的化疗,如同无准星的机关枪,将肿瘤及机体的免疫系统统统杀掉。当人们为瘤体缩小而兴奋的时候,残余的肿瘤干细胞为了生存,以十倍的疯狂及更顽强的生命力级数复制,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将生命推向终末期。

以非小细胞肺癌为例,笔者上医学院时,教科书上将这一癌症按病理分型为:大细胞癌、鳞癌及腺癌。没有手术机会,则实施几乎千篇一律的化疗——按毒性分为三道化疗防线,总体一年存活率为50%,5年存活率为10%。

而随着人类基因组学、信号传导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的进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肿瘤作为一种生长异常疾病,具有独特的基因变异,导致促生长的信号传导通路过度活跃,抑制生长的信号通路受到压制,从而致使肿瘤细胞无节制地疯长、侵犯及转移。显然,再按照部位命名肿瘤,按照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指导治疗已不科学,因此,科学家将非小细胞肺癌按照其基因变异及信号传导通路的特点重新分类,选择针对分子通路的特异性药物实施精准的靶向治疗,取得了五年存活率超过60%的不凡成绩。目前,近一半的非小细胞肺癌已得到重新分类,其中,3%与乳腺癌、4%与结肠癌、5%与黑色素瘤共享基因突变及信号传导通路。

为了扩大战果,美国提升了抗癌国家战略,于2015年启动了“大雨伞”(broad umbrella)的设计方案,囊括多种肿瘤,从基因入手,旨在开展精准医学理念的NCI-MATCH试验(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rapy Choice)。

在肿瘤领域突破性研究及革命性理念的启示下,世界多国将精准医学列为国家战略,各个学科开始效仿,试图也从基因入手,寻找治疗其他疾病的精准途径,希望得到基金,拔得头筹。但是,大量基因相关性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慢性病没有明确的易感基因,发病及疾病进展没有基因突变线索。许多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狼疮、血管炎、IgA肾病等,唯一的线索是炎症基因的高表达。因此,与肿瘤的本质不同,慢性疾病多为正常的基因,不正常的表达,导致异常的细胞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诊断、同样的病情、同样的分期、同样病程的疾病,在接受同样的治疗时,其转归大不相同,究其原因,它们应该不是一种疾病。这些临床的困惑,或许是我们的契机——以临床转归为导向,将病人分成亚群,探寻其中的原因,开展基因、表观基因、信号传导、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找出疾病的不同驱动分子、通路及生物标记物,将疾病按驱动分子精准地分类,据此基础实施精准治疗,实现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在肿瘤领域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信心及方向,但不要被肿瘤研究的思路误导,不要从基因起步,而要从临床转归入手。而临床转归,依赖于病人的长期随访及记录。

请关注本期医学前沿:“直击精准医疗的美国NCI-MATCH试验”。


文章推荐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