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女科学家、诺奖得主屠呦呦致敬之疟疾专题

人为诱导对疟疾的免疫力可持续存在

    被感染的蚊虫叮咬未感染疟疾的志愿者使之获得免疫,同时给予氯喹预防疾病发作,可以实验性诱导针对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力。荷兰奈梅亨大学医学中心的Meta Roestenberg等从 2009 年 11 月到 12 月进行了一项非盲研究,发现人为诱导对疟疾的免疫力可持续很长时间,这为研究疟疾免疫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接受过免疫的志愿者(免疫后 28 个月)作为实验组,新招募的未感染疟疾的志愿者作为感染对照组。主要指标是显微镜检血液阶段寄生虫血症。

    显微镜检发现重新刺激后,4/6 名免疫志愿者为阴性,4/5名对照组受试者发生寄生虫血症,并接受治疗。在随访期间,采用 rtPCR 对这些受试者进行血液阶段寄生虫检测,结果为阴性,而对照组全部为阳性。在另外两名接受免疫的志愿者中,特有的寄生虫血症延迟。体外测定显示,在受保护的志愿者中,寄生虫特异性多能效应记忆 T 细胞应答长期存留。四名受保护的志愿者报告多种轻度至中度不良事件,其中最常报告的症状是头痛(每名志愿者发作 1 到 3 次)。 在两名延迟反应的患者中,不良事件与对照组相似。

    研究认为人为诱导对疟疾的免疫力可能与多能效应记忆细胞体外生成的寄生虫特异性干扰素 γ 和白介素 2 有关,并可持续存在较长时间,为研究疟疾免疫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编译:王玉成)

参考文献:《Lancet》2011;377:1770-1776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