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typhoid fever)是经由伤寒沙门氏杆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程发热、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和肠穿孔。世界各地都有伤寒病例,以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多,在不重视饮食卫生的地区可出现疫情流行。随着疫苗的普及、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状况的改善、污水治理措施和治疗手段的进步,伤寒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美国每年上报的伤寒病例大约只有300例。但最近20年间,临床分离出来的伤寒沙门氏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针对美国目前伤寒的发病状况,佐治亚州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Michael Lynch博士等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调查了耐药伤寒沙门氏杆菌的流行趋势。他们系统研究了1999年至2006年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记录的1902名伤寒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并分析了2016个临床分离出来的伤寒沙门氏杆菌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研究显示,在1902名伤寒患者中,1439人(79%)在发病前30天曾经去国外旅游。在1999年,旅游相关的伤寒病例所占比例为64%,到2006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5%。在临床分离出的2016株菌株中,734株(97%)对环丙沙星的敏感度降低,758株(38%)对萘啶酸耐药,272株(13%)为多重耐药性细菌。对萘啶酸耐药的菌株的比例自1999年的19%上升至2006年的54%。
耐药菌的感染与出国旅游相关。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有85%的人曾经到印度旅游,这一比例在耐萘啶酸菌感染患者中高达94%。而在敏感菌株感染患者中,只有44%的人曾到印度及南亚地区旅游。
在伤寒沙门氏杆菌的传播过程中,无症状携带者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由于不出现任何症状,这些无症状携带者成为伤寒杆菌繁殖、储存宿主。如果无症状携带者接触抗生素,就可能使体内携带的伤寒杆菌获得耐药性。因此,防控伤寒的重点不仅需要保持卫生和良好的环境,还要及时治愈患者,防止无症状携带者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促进新型疫苗的开发和推广也是有效手段之一。(编译:方笋)
参考文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9;302:85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