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
2016年11月号
卷首语
马拉松初体验
采编总监

早就耳闻,“人生就像在跑马拉松”,跟着喊了,想象了,但一直没有体会。直到2016年10月30号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我以4小时22分钟的成绩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终于体会了、感悟了,有点资格说三道四了。

我曾经对马拉松不屑,甚至不敬,肤浅地认为,闷着头跑好几个小时,很无聊,有点傻。我常规每个星期跑一次10公里,全部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得意地拍下“完赛”信息,发给朋友。自我得意的同时,自认为肯定能胜任全马,只是不跑而已。曾经愚蠢地同朋友辩论,跑步机上定速跑比路跑更难,因为没法偷懒,而我的依据只是在上海郊区滴水湖的一次8公里路跑体验。

但事实给了我教训:在备训练计划中,跑程按10公里、15公里、20公里、26公里、30公里实施,但增加到19公里时,我小腿抽筋,没有完成20公里的计划。狼狈中,只有自嘲。

其实,马拉松蕴含着科学规律和人生道理。除了跑前主动拉伸、起步热身、跑中节奏、跑尾冷身、跑后静态拉伸的规则,我们的机体和细胞随着跑量的递增发生了神奇的适应性变化。

研究发现:与跑量的累积正相关,血容量增加;红细胞携氧能力增强;肌肉组织中毛细血管增生,保证更丰富的血供;I型慢肌纤维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增多、体积变大、动员脂肪的酶效价提升,同时,随着跑量的增加,快肌纤维细胞逐渐以IIa型为主,这种IIa型快肌纤维细胞兼有慢肌纤维细胞的有氧代谢能力,又有无氧代谢本领。肌纤维细胞中的线粒体数量、体积、功能的增加及增强,动员、分解及“燃烧”脂肪的功能提升,让我们的有氧代谢(Krebs三羧酸循环)产生ATP的能力增强。

研究显示,马拉松跑者出现“撞墙”现象的机理,就是在30公里跑之后,细胞内的线粒体几近衰竭,无法产生ATP,若没有线粒体储备及IIa型快肌纤维细胞启动有氧+无氧混合供能,跑者就会感到双腿沉重、举步艰辛、无法前进,如同撞墙。就好比是一辆车,如果发动机坏了,那么再补充燃料也无济于事。

理论上,人体内的脂肪可转化的能量可支撑我们跑800公里,区区的42公里本应不在话下,但调动、应用脂肪的能力,需要训练。因此,马拉松前的备赛计划:跑量爬升及累积、节奏及变速跑混合训练具有充足的科学依据。

当深刻理解了锻炼的科学真谛:能量、有氧代谢、无氧酵解、干细胞、骨激素、抗氧化、祛衰老、自噬、凋亡、修复再生、内啡肽、犬尿酸、纤维、蛋白、菌群,我们就能感到科学的能量,实现精神和机体,意念和能量的互动,实现健康、健美、自信、刚毅、快乐,甚至延缓衰老。

很多学者同意我以前的感悟: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的投入和产出定成正比,一个是学习知识,一个是锻炼身体,除此之外,投入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产出。马拉松的过程,更让我坚定这一信念。马拉松不仅仅是机体的极限运动,更是精神的唤醒;不仅仅是在跑道上挥汗,更是品味科学的结晶;不是莽撞的奔跑,是意念激发人类的潜能。

体验了,美妙得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不全是内啡肽的精神吗啡,还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就感。这是享受自己的马拉松,和世界高手一起起跑,没有较劲,领略了什么是欣赏旅程。关注技术、节奏,欣赏沿途的美景,融入目标一致的同路人,品味自我、超越自我。人生是多个马拉松,任何年龄均可开始,但需要认真准备,不骄、不燥、不急、不怨、不悲、不弃、自控、计划、实施、循序、积累、科学、自省、反思、总结、坚持、热爱,终点线的遥远是那么亲近,冲过终点的感觉是那么美妙。这个终点,是今后马拉松的起点;这次的纪录,是下次超越的目标。

据说,世界上有六个公认的马拉松大满贯赛事,分别为:东京、伦敦、柏林、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多么美好的遐想。

2016年11月11日,我在飞越太平洋,奔赴美国风湿病大会(ACR)的万米高空中完成此文,祝自己生日快乐!10月30日的上马,是最好的生日礼物,54岁,又一个新的起步,新的人生从跑马拉松开始。

我出生的1962,那年,肯尼迪总统在Rice大学对3万人演讲:我们要在10年内把人送上月球,再把他们带回地球,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艰难。努力了,实现了。是呀,要设立不容易达到的目标,不畏艰难,每次克服了恐惧、战胜了困难,向目标前进,我们就实践了勇敢,提升了勇气及能力,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及升华,半山腰的风景与登峰的感受不能同日而语。学会享受旅程,义无反顾,永不放弃!

请关注本期现代观点“马拉松的第一次体验及感悟”。

文章推荐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