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波士顿,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将“中国之夜”列入其官方会议议程。那天,在万丽酒店,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湿病专家,和近百位中国学者相聚,共叙友情。
在“中国之夜”上,主办方播放了“美丽中国”纪录片,向嘉宾们展示了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到断指再植、人工合成胰岛素、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消灭血吸虫,中国对世界所作出的举世瞩目的贡献,引起一阵阵感叹。与会专家纷纷以亲身经历和体会,盛赞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一位澳大利亚教授感叹,他自1990年,多次来到中国,他见证了中国的变化,特别是学术界。以前讲课,没有提问,如今,年轻医生的问题已经回答不上来了。中国风湿病医生已经跟上了世界医学的脚步。当中国之夜进入尾声,三位中国的前任、现任及继任主委共同举杯,为共同的友谊、为感谢世界同行的帮助,为中国学者走向世界干杯。
的确,随着中国的强大,以及中国医生的努力,中国的声音频频发出,在学术峡谷中荡起回声。干细胞、免疫耐受、小分子RNA等领域的研究,陆续登陆ACR,学术成果激起波澜。甚至一个中心的多项研究,能同时获得会议发言交流的机会。干细胞移植、小分子RNA等研究成果,不仅留下痕迹,而且不断拓展延续。
自2015年,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的数项研究成果均被ACR年会接受为会议发言和墙报交流。
2017的ACR年会选址圣地亚哥。我们和风湿科医生一起,常规组稿,按时递交了5篇研究摘要。意外的惊喜不期而至——ACR通知,“中国风湿病患者基于SSDM移动工具的在线咨询:医疗经济学研究”被接受为会议发言交流。为何会惊喜?这项研究已经连续两年投稿ACR,平台没变,方法相同,结论均为“基于SSDM平台的医患互动,为病人降低六倍的直接及间接的机会成本”,这次的投稿,只是病人数量增加了。
更让我们意外的是,ACR亚特兰大总部Ilani女士发来让我们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邀请,介绍中国创造的疾病管理平台,展示取得的成果,以及挖掘对世界的启发。
自SSDM于2014年上线至今,已有1400余名风湿科医生在SSDM平台上注册,他们发展了44000余位风湿病病人,包括21种风湿病,其中,近500位医生为自己随访的4000余位病人,提供了5300余次咨询,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住宿、误工等机会成本,为病人节约了近300余万元费用,病人满意度达100%。同时,通过重复评估及医生指导下的精准疾病管理,达标率随定期评估频次的增加呈线性提高。随着系统对500余种用药的风险系数的分析,避免用药不良事件风险,优化方案的功能逐步显现。
2017年11月4日,我和一百余位来自中国的风湿科医生一起,在圣地亚哥加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7000名风湿专家大军。这是世界最大的风湿盛会,能登上ACR的学术讲台,向同行们展示研究成果,是每一个风湿科医生的追求。在ACR官方网站,不寻常的景象在屏幕闪现——报道中国医生应用SSDM服务病人的新闻稿赫然闪现。
11月5日会议发言,主持人也是审稿人,她对中国医生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期待SSDM英文版的面世。
11曰6日,ACR新闻发布及媒体见面会,作为第一个推介项目,SSDM引起与会医学记者,甚至嘉宾的赞赏,我代表中国学者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疾病管理是良药(disease management is medicine),以及“智能疾病管理优于良药(smart disease management is better than medicine)”的医学革命理念。
11月7日,完成了几乎所有的任务,终于可以放松,借着前一天晚上庆祝中国风湿医生研究成果大放异彩的红酒,睡了个懒觉,两个关于SSDM促进RA及AS达标率的壁报,已拜托同事小贾协助作者张贴及站台。赖在床上欣赏ACR新闻处发来的祝贺email:感谢你的精彩分享,对科学管理及合理治疗风湿病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及模式,可以感受到在场的专家及媒体对你们工作的兴趣及认可。电话响了,同事小贾让我速到会场:刚刚接到ACR组委会的通知,壁报巡讲组织者,临时决定把我们的两个壁报作为特别巡讲项目,因为很多专家通过ACR新闻、会议发言及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对SSDM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迫切了解平台功能及成果。我匆匆赶到会场,巡讲队伍如期而至,接过领队教授的麦克风,我无比骄傲地代言中国风湿医生,中国风湿医生的科学创造及理念革命正在改变世界医疗模式,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也鞭策我不断学习、思考、创新、练英语、炼型体,为中国医生争光。
连续4天,ACR组委会为一个项目,以不同的形式关注及展示,据权威人士阐述,这在ACR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其他领域也从所未见。
从跟随、并肩、到如今的引领,漫长的征程留下前辈的汗水,结晶了后人的智慧。
从难忘的中国之夜,到如今的中国之日,连续4日唱响学术最强音,中国医生用智慧、勤奋、协作和爱心,开创历史,创造纪录,引领未来!
请关注本期“ACR 2017特别报道”。
2017年11月3日~8日,全球风湿病领域最大的科学会议——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在圣地亚哥召开,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近17000位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大会。
中国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SSDM)在这次大会期间大放异彩。
研究证据显示:
SSDM通过改善治疗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提高了医疗质量;
SSDM通过在线咨询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金钱,而且患者非常满意;
SSDM提供的医患互动是以证据为基础的、结果为导向的、价值为驱动的模式;
SSDM模式是有望应用于所有慢性病管理的可复制模式;
SSDM能辅助患者和医生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
对于患者而言:SSDM让患者成为了自己疾病的主人;原来他们是乘客、医生是司机,现在患者变成了副驾驶;原来患者在医院只是过客,现在他们变成了医生的研究助手、合作伙伴。
对于医生而言:可以采取主动干预,把被动诊疗变成了预后驱动的干预;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获得更好的学术发展;还可以在不过度劳累的前提下,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患者服务,获得合理报酬。
SSDM把护士变成了疾病管理的教练和主动推动者,促进了疾病管理的达成。
SSDM,着实打造了双赢的局面!
SSDM不但得到了ACR官方网站的报道,而且SSDM医疗经济学研究还应邀作为口头发言(oral presentation),在来自全球的参会者面前展示了中国智慧医疗的实践。不仅如此,SSDM医疗经济学研究第一作者肖飞教授还应邀出席了ACR官方新闻发布会,向全球媒体展示了中国智慧在智慧医疗时代的创举。在ACR上,肖飞根据中国学者基于SSDM的研究成果,提出“疾病管理是良药”(disease management is medicine),以及“智能疾病管理优于良药”(smart disease management is better than medicine)的革命理念。ACR组织的“壁报巡讲”(poster tour)也临时决定加入SSDM壁报的特别巡讲。在如此规模的大型国际会议上,组委会官方为一个项目举办4次不同形式的专题学术活动实属罕见,甚或未见。
SSDM医疗经济学研究:
中国风湿病患者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移动工具的在线咨询:医疗经济学研究
背景/目的
中国尚无有效的初级医疗和转诊体系。患者可以选择任何他们喜欢的医院或医生就诊。结果,大多数风湿病患者涌向了几个大城市。调查显示,超过40%的风湿病患者无需前往医院,他们需要的只是专家的一些建议。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SSDM)是一系列慢病管理的应用,其基于有价值的临床数据,加强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我们此前的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在培训后能够掌握SSDM,并实施自我管理,包括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ing of 28 joints,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及用药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录入。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风湿病学专家基于SSDM提供在线咨询的医疗经济学可行性和益处。
方法
风湿病学专家对患者实施使用SSDM的教育和培训,并协助患者下载SSDM移动应用程序。SSDM包括医生端和患者端。患者端包括自我评估(DAS28和HAQ)、药物管理、不良事件管理和实验室检查记录。数据录入后,患者可以将数据同步给授权医生。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风湿病学专家可以接受其随访患者的请求,通过SSDM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进行咨询。
结果
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403名风湿病学专家向4002例患者(RA占42%,系统性红斑狼疮占21%,强直性脊柱炎占11%,痛风占10%,骨关节炎占5%,干燥综合征占3%,其他风湿病占7%)提供了293次免费和3709次付费咨询。付费咨询包括3983次文字问答和19次语音咨询。咨询费从10元人民币到500元人民币(美元:人民币=1:6.81)不等,平均每次为96.06±38.61元,与医院挂号费相当。咨询所收到的费用总额为477960元人民币。接受在线咨询的患者中有35.3%居住在与风湿病学专家不同的城市。如果这些患者前往医院寻求医疗服务,那么除了挂号费和医药费外,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和误工费的平均成本为565.17±510.49元(200元至2800元)。所有患者的总成本将达到3157220元,比在线咨询的成本高6.61倍。通过SSDM进行在线咨询,可为患者节省84.86%的成本。调查显示,所有患者对咨询都表示满意,其中66.35%的患者“非常满意”。
结论
通过使用SSDM系统进行在线咨询,中国风湿病患者的医疗成本得以降低,并且满意度高。在中国缺乏初级保健体系的当下,SSDM可以作为一个控制医疗成本的免费平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
一、 ACR官网专门报道SSDM(11月4日)
Medical Consultation Via Mobile App Lowers Costs and Delays for Arthritis Patients
SAN DIEGO – Researchers in China have developed a new online consultation tool for rheumatic disease patients, which may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lead to mor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chronic illness,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findings presented this week at the 2017 ACR/ARHP Annual Meeting in San Diego.
In China, patients may choose any hospital or doctor they like for medical care, but people with rheumatic diseases often seek care in large cities where the majority of rheumatologists are located. To improve care management among these patients, researchers at multiple institutions in China collaborated to develop the 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 (SSDM), a series of applications based on clinical data, and a system that includes online consultation via a mobile app.
“In China, there are over 100 million people suffering from rheumatic disease. These patients seek medical services in a hospital regularly. However, only 5,000 rheumatologists are available across the country, and most of them only practice in the top-tier hospitals in major cities,” said Fei Xiao, M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Cinkate Corporation and a lead author of the study. “Most arthritis patients in China must travel long distances to seek rheumatologic care at a hospital, and must stay in nearby hotels and endure long waits for a visit with the clinician,” he added. “It is not uncommon for most Chinese rheumatologists to have to see up to 60 to 100 patients daily. Because of the large volume of patients who go to major hospitals for regular clinical care, physicians may only spend three minutes on average with each patient. This limits the time to do objective disease activity evaluations.”
Previou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trained to use SSDM were able to perform self-management afterward, including disease activity scoring of 28 joints (DAS28) and 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Q) evaluations and medication and lab test data entr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and medical benefits of using SSDM for online consultation with a rheumatologist.
From February 2015 to June 2017, 403 rheumatologists supplied 4,002 patients with RA, lupus, ankylosing spondylitis, gout, osteoarthritis, Sjögren’s syndrome and other rheumatic diseases with 293 free and 3,709 paid consultations. Consulting fees ranged from RMB 10 to 500 yuan, which matched those found in hospitals in the region.
The rheumatologists implemented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on these patients using SSDM and assisted the patients in downloading the mobile application. SSDM includes a doctor/patient interface. The patient’s terminal system includes self-assessment with DAS28 and HAQ, medication management, adverse events management and laboratory records. After data entry is complete, patients may submit the data to their authorized doctor.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rheumatologists may accept the request from their follow-up patients, and consult via text or voice through SSDM.
The total fees collected for consultations in the study was 477,960 yuan RMB, and 35.3 percent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online consultations lived in a different city from the rheumatologists. If these patients sought care at a hospital, in addition to registration fees and medical expenses, the average cost of transportation, accommodations, meals and lost wages was 200 to 2,800 yuan. The total cost for all the patients would have been 3,157,220 yuan RMB, which is 6.61 times higher than the cost of the online consultation and a savings of 84.86 percent for the patients.
The researchers also surveyed the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SSDM, and found that 66.35 percent reported their experience with online consultation as “very satisfying.”
“SSDM inspires a paradigm shift in medical care for chronic disease through empowering the patient. Through a one-time training, patients can input data regularly to effectively follow their progress,” said Dr. Xiao. “Access to this online program also helps physicians to mine and analyze data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Based on the trajectory and real-time data, such as disease activity score, lab results, medication and patient’s symptoms, physicians are able to take proactive interventions, and turn passive practice into outcome-driven care. This model can be replicated into the other disciplines and fields of chronic disease.”
译文如下:
通过手机APP进行医疗咨询,可帮助关节炎患者降低成本、减少延误
根据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2017年ACR/ARHP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为风湿病患者开发了一种新的在线咨询工具,该工具可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为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
在中国,患者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医院或医生,而风湿病患者常常在大城市寻求医疗服务,因为大多数风湿病学专家都集中在大城市。为了改善这些患者的疾病管理,中国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SSDM),该系统是一系列基于临床数据的应用程序,其中包括通过移动APP进行在线咨询。
欣凯公司首席执行官、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肖飞博士说:“在中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风湿病。这些患者定期前往医院寻求医疗服务。然而,全中国只有5000名风湿病学专家,其中大多数只在大城市的一流医院执业。”他补充道:“中国大多数关节炎患者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来到医院、得到风湿病医疗服务,而且需要住医院附近的酒店,并且在就诊前要忍受长时间的等待。”“大多数中国风湿病学专家每天都要接诊多达60名至100名患者,这一现象非常常见,而大量的患者到大医院只是为了进行常规诊疗,医生在每位患者身上平均可能只花三分钟的时间。这就限制了进行客观疾病活动度评估的时间。”
既往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在接受了SSDM使用培训之后能够用它开展自我管理,包括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ing of 28 joints,DAS28)、健康评估问卷(health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HAQ)以及用药和实验室检查数据的输入。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患者使用SSDM向风湿病学专家发起在线咨询的经济学可行性和医疗益处。
从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403名风湿病学专家向4002名RA、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和其他风湿病患者提供了293次免费和3709次付费咨询。咨询费用从人民币10元到500元不等,与当地医院的咨询费相当。
风湿病学专家对这些患者开展SSDM的教育和培训,并协助患者下载移动应用。SSDM包括医生端和患者端。患者端包括DAS28和HAQ的自我评估、用药管理、不良事件管理和实验室检查记录。数据输入完成后,患者可以将数据同步给他们授权的医生。基于这些数据,风湿病学专家可以接受来自其随访患者的咨询请求,并通过SSDM进行文字或语音咨询。
在该研究中,咨询所收到的费用总额为477960元人民币,接受在线咨询的患者中有35.3%居住在与风湿病学专家不同的城市。如果这些患者前往医院就诊,除了挂号费和医疗费用之外,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和误工费的平均成本为200元至2800元。所有患者的总成本将达到3157220元,比在线咨询的成本高6.61倍,SSDM为患者节省了84.86%的就医成本。
研究人员还对患者进行了调查,以确定他们对SSDM的满意度,结果发现,66.35%的患者对其在线咨询经历“非常满意”。
肖博士说:“SSDM通过赋权于病人(empower patient),给慢性疾病的医疗护理带来了一场理念的转变。通过一次培训,病人就能常规录入数据,有效跟踪他们的病情进度。医生参与在线咨询,还可帮助他们挖掘和分析数据,以用于科学研究和发表论文。基于病史轨迹和实时数据(如疾病活动度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用药和患者的症状),医生能够采取主动干预,并将被动执业转变为预后驱动的治疗。该模型可以复制到其他慢性病学科和领域。”
二、SSDM医疗经济学研究第一作者肖飞做oral presentation(11月5日)
美国西部时间2017年11月5日下午5:15,肖飞教授代表中国学者,在ACR 2017年度学术会议上,发出了智慧医疗时代的中国声音。
基于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所开展的研究,累计已经有37篇被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接收,在ACR年会、EULA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年会、APLAR(亚太抗风湿病联盟)年会屡次登台。
SSDM这已经是第三次登上ACR的讲台:2015年在旧金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穆荣教授做了方法学验证研究的发言;2016年在华盛顿DC,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黄建林主任做了横断面研究成果的发言。
今年的ACR在圣地亚哥召开,再次接收了肖飞教授为第一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医疗经济学研究投稿,作为oral presentation。
肖飞教授代表项目组,向全世界的同行介绍:在中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和护士的努力下,中国的风湿病患者正在转换角色,科学地进行自我管理,成为疾病的主人、医生和护士的助手。基于SSDM所开展的精准医患互动,不仅具有经济学效益,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提高达标治疗的实现率,保障用药安全。
在肖飞教授做完oral presentation后,ACR会议主持人意犹未尽,饶有兴趣地提出了2个问题:
系统是否还有其他语言的版本?
你怎么能让全国的医生加入SSDM平台?
肖飞教授回答道:
SSDM会考虑英文版本。
我不仅是上海哥特网络公司的CEO,更是欣凯医药的CEO。我们的企业已经和风湿科医生合作超过二十年,成为了很好的伙伴。我们的团队正在探索新的医疗模式,让中国医生在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我们已经和一千四百余位资深的风湿科医生合作,一起为中国的患者服务,并协助医生追求更高的学术理想,探索新模式,让医患成为共赢的伙伴。我曾经也是名医生,愿意成为医生企业家,协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会后,两位大会主持人再次表示了对SSDM的赞赏,她们盼望能早日在美国使用上英文版的SSDM来管理患者。
三、ACR官方新闻发布会(11月6日)
美西时间2017年11月6日上午8时,ACR 2017官方新闻发布会于圣地亚哥会议中心27A-B会议室召开。
本次发布会的主题为iRheum(智能风湿),从今年ACR大会的数千篇投稿中,遴选出四篇有代表性的研究,邀请第一作者出席。发布会分为两个环节,先由每位讲者发表10分钟的陈述,再由媒体记者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进行提问和采访。
四位讲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所开展的研究都与风湿病的智能管理相关。
非常自豪的是,肖飞教授代表中国医生,受邀第一个发言,向全世界的媒体介绍中国风湿科医生使用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的经验,得到了与会媒体的广泛关注。
作为SSDM项目的主要牵头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栗占国主任也带领穆荣教授等团队成员,莅临了本次ACR官方新闻发布会。2015年的ACR大会上,就是穆荣教授代表项目组,做了“方法学验证”研究的口头发言。
肖飞教授在陈述中介绍了中国风湿病专家在智慧医疗时代使用SSDM对患者进行管理的经验,指出中国医生帮助患者实现了更好的达标治疗和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就医成本。同时,还向ACR官员和与会媒体介绍了栗主任及与会中国学者。
在自由提问环节,有记者问肖教授如何确保患者评估的准确性,肖教授引用穆荣教授前年发言的方法学验证研究结果,指出要对病程长的患者加强培训,让他们学会鉴别关节肿胀的方法。栗占国主任也指出:患者教育很重要!
另一位记者问到:“患者输入的数据有哪些?这些数据有何帮助?”肖教授回答:“患者可以在SSDM患者端‘风湿中心’的平台上,定期输入实验室检查结果、用药信息,实施病情评估,并实时同步到主管医生的终端‘风湿专家’。医生在手机上可随时看到这些信息,掌握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可基本支持临床需求,做出科学判断。如有需要,还可在SSDM通过视频或音频与病人交流。”
发言中,肖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疾病管理是良药,智能疾病管理优于良药”(disease management is medicine, smart disease management is better than medicine)的科学理念,引起与会专家和记者的共鸣。加拿大的Jennifer N. Stinson教授激动地对肖教授说:“我在你提出时就记在纸上了,这个理念太有创意、太贴切了。”
中外学者均认为,中国风湿领域医生在智能疾病管理上的成就在引领世界。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终身教授Dr. Reid以记者和《骨骼肌肉疾病治疗进展》杂志主编的双重身份,对中国医生的工作高度赞赏的同时,当场约稿,为来自中国智能疾病管理的综述文章预留版面。
从2015年时SSDM方法学验证研究初次登上ACR讲台,到去年横断面研究成果进入“患者管理”版块,再到今年受邀出席ACR官方新闻发布会,SSDM实现了三级跳,在世界上最顶级的风湿病学术年会上,发出了中国医生的声音,成为智慧医疗时代智能风湿领域的开拓者和代言人。这是来自全国数百家医院、一千四百多位风湿科医生和四万多位风湿病患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智能风湿时代,继续领跑!
四、ACR壁报巡讲(11月7日)
11月7日,世界级风湿大会ACR 2017年会进入正式会议的第3天,中国的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SDM今天有两篇壁报展示。
两篇SSDM壁报的第一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穆荣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薛静教授(张婷医生代表薛教授参会)。主题分别为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队列研究,患者使用SSDM-“风湿中心”APP进行疾病管理和数据上传,获得授权的主诊医生对患者进行管理,必要时回复患者发出的咨询申请。
这两项研究证实: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在末次评估时的达标治疗实现率显著优于基线。提示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进行的科学疾病管理,有助于实现达标治疗,并描述了真实世界中的疾病转归模式。
在SSDM团队早上9点钟赶到壁报区贴壁报的时候,看到ACR的一位工作人员已经等候在SSDM壁报前,在SSDM团队略感诧异时,来人表明了来意:她来告知会在10点15分带着参会风湿界专家们来SSDM的壁报前进行“壁报巡讲”(poster tour)。这位ACR官方工作人员正是此次壁报巡讲的主持人,她说,全世界的专家都对中国的SSDM平台特别感兴趣,因此特地组织了今天poster tour环节的展示,让SSDM研究团队给大家介绍系统的功能。
什么是壁报巡讲?主办方会在当年的投稿中,寻找出最有意义的几篇进行壁报巡讲,这是壁报展示区的至高荣誉,代表着极大的认可。
果然,10点15分,主持人带领一群人来到SSDM的壁报前,她带着耳机和扩音器,向跟随而来的众多参会专家介绍:“这是两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来自中国,采用了智能疾病管理系统,教会患者学会自我管理。美国一直在寻找解决医疗困境的方法,这个来自中国的系统,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Dr. Xiao,请您用3分钟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平台。”
一时间,热情的医生们把SSDM的壁报区团团拥住,肖飞教授代表项目组进行了现场陈述,强调了这是一个以医生为中心、病人为主体的风湿病互动管理平台,病人成为了疾病的主人和医生的科研助手。由他们输入数据,评估病情,和医生成为终生的伙伴。这种智能疾病管理模式,优于良药!
在肖教授介绍并展示了SSDM平台后,很多医生当场下载了“风湿中心”和“风湿专家”APP,感叹“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患者随访的问题了。”并纷纷表示期待SSDM推出英文版。
今年的ACR,连续4天,从官网报道,到oral presentation,到官方新闻发布会,再到poster tour,SSDM大放异彩!
从我8岁上学以来,我就一直以为可以通过上学而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所以我学习一直很努力,从未想过会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梦想破灭,被迫出外打工。
1998年的夏天,宜阳劳动局的工作人员带着我和乡里的几个姑娘一同去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178工业区的一个电子厂打工,那是去的最远的一次。不到一年,我就生病了,持续低烧、时不时地长红斑、体重下降,在广东那里的小医院看过几次,吃药打针,但总不见好。老乡告诉我可能是水土不服,回到老家就好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到老家。
1999年回到家后开始治疗,把我打工挣得钱全花光了,病也没好,时轻时重。头发大把的掉,脸上身上红斑不断,奇痒难忍,最后在村里各个医院看了个遍,也不见好转。这个病在我们村里见都没见过,所以看病走了好多弯路,说我营养不良,输液输了好多天,还有的说是水土不服。反正没有确诊,没有正规治疗。最后,在村里卫生院、县里卫生院都治不好的情况下,我来到市里的150医院,也没确诊。后来又去了洛阳市三院的皮肤科,最终确诊了,我得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一年后,又出现狼疮性肾炎,被转到了风湿免疫科,总算是找对了科室,找对了医生。
用了各种治疗方法,肾炎也没控制住,最后用化疗药才控制住,我被折磨得不像人样,吃什么吐什么,胃肠道反应特别厉害,生不如死,白细胞数量严重减少,极度贫血,头发掉光,头皮发亮。医生让我住院,可当时家庭经济困难。付建斌医生苦口婆心地劝,妈妈含着泪跟我讲道理。不管怎样,化疗后病情慢慢好转,心情也好了许多。
付建斌大夫,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在河南科技大学附属医院上班(洛阳老三院)。记得那时候我的病很厉害,付大夫主动和我通电话劝我乐观面对疾病,不要想太多。他说的那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姑娘,你家庭条件不好,吃药都要花钱,可是你若心情舒畅那是对任何疾病都有治疗作用的,而且不花一分钱,这样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才好”。
2000年的一天,我该去医院复查了,可父亲的工钱没要到。我只好用商店的公用电话哽咽地告诉付医生说“我今天没钱,不去看病了……”可是,付大夫一直在电话那头说:“你来吧,今天开的药少,花不了多少钱”。我信以为真,到那里才知道,是付大夫帮我付的医药费400元。他还说:“你这种病就怕突然停药,一定要坚持治疗,不能半途而废”。那时候,我一个月医药费400元刚好是我父亲一个月的工钱。付大夫借给我的钱过了好久,我才还给他。
记得在我17、18岁时,就一直有人向我提亲,可我不想那么早就谈婚论嫁,便出外打工了。可已经21岁的我,现在却很少有人提亲了,也难怪,谁会娶一个病恹恹的姑娘当媳妇呢?我23岁的那年春天,遇见了现在的老公,他家在山区,身体也不好,长得还可以。我结婚时已经24岁,在当时农村属于大龄青年。
婚后病情在一直好转中,头年冬天结婚,第二年春天怀孕,夏天流产。2006年再次怀孕,那年腊月产下一男婴,并且各项指标都正常,看到孩子顺利生下来我是真心高兴。对我来说,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多么不容易,这是上天赐给我的珍贵礼物,从此我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了希望。
从1999年到现在,每年要去三院复查好几次,一直到现在还在吃药,不知以后能不能停药,康复或者再次复发,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近几年复查,我都安排在了假期。暑假一次,寒假一次,每次开半年的药,这样我就可以不用请假,不影响工作了。
2014年的一次复查,我本来想兴奋地告诉付医生,这段时间没有按时吃药,但是也没有什么不好。也就是说我可以减少吃药也能控制住病情了。这个病有个特点:不检查,不化验看不出来有什么不良状况。我这次也没有什么症状,以为应该没事。好多患者都会因此而大意,结果耽误了治疗,影响了生命。也就是当自己感觉有症状的时候,病情就很麻烦了。
这次的化验结果就让我很失望。每次检查有四个化验单,分别是血常规、尿常规、双联DNAC3和C44、肝肾功能。前三项都很好,第四项的肝功能化验单却出现了高于正常值的现象。
医生告诉我这是肝功能不好。所以对我的药物进行了调整。如果指标达标,就会减药,反之加药。医生给我开的药是这几种:强的松:7.5 mg,每两天一次早上饭后吃(和以前一样,特别嘱咐一定要记得吃药。我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忘记吃药);甲氨蝶呤:每次三片,每周一次(以前每次四片,这药伤肝,所以减量了);叶酸片:每天一次,每次一片(不能和甲氨蝶呤一起吃,每周吃甲氨蝶呤的那天不用吃叶酸片);纷乐(硫酸羟氯喹片):每天两次,每次一片;五酯滴丸(成分:华中五味子):每次50粒,一日三次(这是这次检查后新增的药物,保肝药)。
医生嘱咐我,一个月后还要复查肝功能,看看治疗效果如何,再作调整。医生这次只给我开了一个月的药,怕我不听话不去复查。因为我一般都是药吃完了,才去复查的。
哎!这个病还真难缠,没有好好吃药就会出现指标不达标的情况。与狼共舞,还真得小心,稍不注意,就被狠咬一口,我这次真的吃亏了。
红斑狼疮,与你抗战了十八年,病情时好时坏,反反复复。而我还要和你一直抗战下去,吃一堑长一智,以后可要听医生的话了,按时吃药,乐观生活,争取一个月后复查身体时,一切正常。
我现在是临床治愈期,从外表上看,已经完全看不出我有病。但是,我还要听医生的话,坚持吃药,乐观向上。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身体一旦出现不良状况,就很对不起付大夫。不管怎么说,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帮助我的人,我一定把身体养好。就像付医生说的,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研制出根治狼疮的方法,你把身体控制好了,到时候就跟上了。加油!
2015年冬天,我去洛阳复查,化验结果一切正常,我很高兴。就和我的主治医生付大夫谈了起来。我告诉他,我想用电脑或者手机每天写一篇一千字的笔记,以后写书成为作家。他很为我高兴。以前付大夫知道我在幼儿园上班就替我高兴,他能让我感到我生活的很幸福,我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知道我又有远大理想了,他更替我高兴,便关切地问:“那你不当老师啦?”我说“还要当,晚上加班写”。他嘱托我:“你可要避免过累,过劳,要适当休息。”
是的,身体好了一切才有可能。一个健康的人是很难理解一个病人对健康的渴望的。付医生最了解病人的心思,他不光从药物上治病,重要的是能从心理上帮我治病。从去洛阳看病到现在的这十五六年,一直都是付大夫为我治病。这样好的医生很少见,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大夫。
我想和狼疮病友分享一句话:只要我们到正规的医院看病,听医生的话,我们照样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与狼共舞,我们不怕!
(声明:本文来自由“风湿中心”和“生命新知”联合举办的“我与风湿病征文”活动,为保护病人隐私,并未署名。如需转载,请联系《康复•生命新知》编辑部)
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是古人类的一个物种或亚种,在约4万年前灭绝。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有99.7%的DNA相同。尼安德特人在欧亚大陆(从西欧到中亚和北亚)留下了骸骨和工具。
直到2010年,人们发现并开始了解另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人类,这种古人类生活在冰河时代,被称为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近些年来,关于他们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穴中的骨片的DNA。
如今,在中国东部发现的两个不完整的头骨可能会揭示这些神秘的远古人类的样子,这或许会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近期,中美研究人员报道了关于河南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他们展示了一些大约10500年至12500年前的化石,研究人员称之为“古智人”(archaic Homo)。他们认为这些骨头可能属于以前未被发现的新的古人类,又或者是居住在东方的尼安德特人的变种。虽然研究人员对“丹尼索瓦人”这个词避而不谈,但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Chris Stringer说:“人们还是想知道这些骨头是否属于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尼安德特人的近亲。
新发现的头骨是否符合人们对丹尼索瓦人的期望?“当然”,伦敦大学学院古人类学家Maria Martinón-Torres说:“这有点像亚洲人,但又接近尼安德特人。”但因为研究人员尚未从头骨中提取DNA,所以这种可能性只是猜测。
回到2007年冬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nstitute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IVPP)的考古学家李占扬正要结束其在河南省许昌市附近的灵井镇(距丹尼索瓦洞穴约4000公里)的野外考察。当时,他从被侵蚀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一些精细的石英石工具。为了把它们挖出来,他将野外考察延长了两天。在最后一个早上,他的团队在泥泞的深坑底部发现了一个黄色的圆形头盖骨,头骨是在找到石英石工具的同一层中发现的。
在这一发现之后,李占杨的考古团队先后6次对灵井遗址进行了考察,最终发现了另外45个化石,并将其拼接成两个不完整的头骨化石,这些头骨化石缺失了面部和下颌。但这些未变形的头骨碎片足以让科学家注意到其与尼安德特人的相似性。其中一个头骨具有巨大的脑容量,达1800立方厘米(是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上限),以及该头骨后部的一个骨头是中空的。这两个头骨都有突出的眉骨和内耳骨,这类似于尼安德特人,不像现代人(Homo sapiens)。
然而,这些头骨也有不同于欧洲和中东的尼安德特人之处。它们有更细的眉骨和不太粗壮的头骨,类似于早期现代人类和其他亚洲的化石。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古人类学家Eric Trinkaus说:“他们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尼安德特人。”另外,这些头骨也不是晚期古人类的代表,例如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这些头骨太轻,而且脑容量太大。
美国史密森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人类学家Rick Potts说,这些头骨确实具有与其他东亚60万到10万年前的化石相似的特征,而且这些化石也同样难以分类。这些特征包括一个相对较宽的颅底(头骨坐落在脊柱之上)和一个低矮的头骨穹隆。IVPP的古人类学家吴秀杰说,灵井头骨还与灵井以北850公里的泥河湾盆地许家窑的大约10万年前的早期古人类头骨相似。
吴秀杰认为,许家窑和头井的颅骨是“一种我们既往未知的新型古人类,他们可能生活在10万年前的东亚”。吴秀杰和她的团队认为,基于与其他亚洲化石的相似性,这些新头骨代表了东亚种群的区域成员,他们世代相传当地特征,研究人员将这一过程称为“地区连续性”(regional continuity)。与此同时,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一些相似之处表明,这些新型古人类曾经有过与其他古人类的混杂,至少是低水平的混杂。
对其他专家来说,丹尼索瓦人符合以下描述:他们大约生活在10万年到5万年前;他们的DNA显示,在经过数十万年的隔离后,他们与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类混杂。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古人类学家Jean-Jacques Hublin说:“当你想要了解丹尼索瓦人是什么时,DNA会告诉你一切。”这些来自中国的化石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并具有适当的特征。”
但吴秀杰和Trinkaus都认为,他们不能仅靠DNA来归类。Trinkaus说“我不知道丹尼索瓦人是什么”,“事实上,也没有人知道。它只是一串DNA序列。”
鉴定丹尼索瓦人的唯一依据是DNA。IVPP的古基因学家付巧妹说,她试图从灵井出土的三个头骨碎片中提取DNA,但没有成功。
尽管新发现的头骨仍然存在疑问,但Martinon-Torres仍然很兴奋,“中国重写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作者:高建臣)
参考文献: Science 2017;355:899
联合化疗的初步成功令人惊叹。儿童急性白血病、几种类型的淋巴瘤和睾丸癌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可治愈的恶性疾病。辅助化疗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化疗的基本原理是靶向分裂细胞,因为其假定:肿瘤的增殖比正常细胞快,这是癌症的一个潜在的共同缺陷。有效的药物通常会攻击DNA或有丝分裂纺锤体。由于激素对乳腺和前列腺等组织的生长调节作用,这些组织的相应肿瘤(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对激素调控非常敏感。
研究资料显示,除了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外,在任何时候,细胞周期活跃的肿瘤细胞的比例都相当小,通常不会超过正常骨髓、皮肤或肠粘膜细胞。然而,在其他类型癌症患者中,进行化疗很难取得成功,并且带来了毒性效应。
然后,Brian Druker出场了。他专注于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与大多数癌症相比,CML在基因上并没有那么复杂。将bcr-abl基因产物引入小鼠造血干细胞中,足以在这些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的疾病,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发现。这些结果令人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即对该嵌合基因产物的功能进行干扰,可能会发挥抗肿瘤作用。这是一个新的想法。
诺华(当时称为汽巴嘉基Ciba Geigy)公司已经制备了许多能够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化合物,其中一种2-苯基氨基嘧啶类的化合物(在某些地方称为CGP 57148,也称为STI 571,现在被称为伊马替尼)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干扰了病毒性致癌基因v-abl和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的活性。该化合物也抑制了BCR-ABL阳性细胞的生长。五年后,Druker及其同事报告了54例CML患者的资料,这些患者在1期研究中接受伊马替尼治疗;54例患者中有53例出现完全血液学反应,并且有7例患者未再检测到费城染色体。没有其他药物曾实现这样的结果。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Hochhaus、Druker及其同事报告了超过10年的随访数据,该随机试验比较了接受干扰素α联合阿糖胞苷,或者接受伊马替尼作为初始治疗的CML患者。伊马替尼组患者10年存活率估值为83%;在试验过程中,伊马替尼组中83%的患者具有完全的细胞遗传学反应。患者基本上都接受了持续治疗,没有出现意想不到的晚期毒副作用。大约五分之一的患者有1年或更长时间的稳定的深层分子学反应,并且一些患者已经停止了治疗。约40%的停止治疗的患者仍然缓解3年或更长时间,而其余患者复发。因此,伊马替尼在长期控制疾病方面非常成功,但很少有患者被认为是“治愈”(稳定缓解,而不接受任何治疗)的。然而,伊马替尼的故事表明,了解这种肿瘤的发病机制可以帮助开发出毒性更小、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法。随后的研究揭示,伊马替尼通过不同的靶标靶向其他癌症,确认了伊马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并表明了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共享该机制),并辅助了新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的药物设计。
伊马替尼的开发从根本上改变了肿瘤学领域。优先事项从靶向分裂细胞转移到理解各种类型癌症的生物学机制。一旦肿瘤的遗传分析开始,几乎所有的癌症类型都比CML具有更复杂的遗传异常,但是这种复杂性引发了癌症疾病分类学的革命。我们现在认识到,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据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组织碎片对肿瘤进行分组,所得到的各组其实包含了在遗传学和临床上截然不同的实体。肺癌现在被认为包含至少八种或九种肿瘤实体,并且变异的数量继续扩大。不幸的是,许多癌症固有的遗传不稳定性促进了其对干预措施的抵抗力(耐药)。在某些情况下,新的遗传异常也产生了可以通过新的药物来靶向的“漏洞”。
肿瘤学的未来充满希望。在基因水平上的癌症分析,以及能够抑制驱动性突变的口服制剂的开发,这些理念与20世纪90年代的医学肿瘤学是不同的。越来越多的药物靶向越来越多的靶标。肿瘤异质性和抵抗机制仍然限制了我们的治疗,但对肿瘤DNA的血浆分析可能有助于我们检测和预测肿瘤对治疗的适应性,并针对这些变化选择辅助治疗。在基因的指导下制定治疗决策,是最近在激活免疫系统作为“战斗武器”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在这个舞台上,还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
我们需要抵制沾沾自喜的诱惑。普通癌症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但没有一种新疗法可以治愈大部分患者。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如何结合针对不同靶标的疗法,以确定可能有临床反应的患者,并确定耐药机制。尽管癌症治疗之旅才刚刚开始,但使用伊马替尼治疗CML已经为肿瘤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作者:文勇)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376:982-983
小黄是个帅哥,二十出头就得了肾功能衰竭,需要做血液透析,父母都是普通单位职工,收入只够温饱,自己又没有正式工作,这些都是生活的难题。我们医院是从九十年代末才成立了血透室,之前小黄只能去黄石或者武汉,来往的路费和血透费都很高。直到我们医院开始血透,小黄便成为了我们科的第一批血透患者。
每次过来做血透,小黄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毫无慢性病患者的邋遢和萎靡,虽然由于血透次数不够面色萎黄,但总收拾得干干净净,眉眼里都是和善,于是医护人员都很同情他,觉得这样的一表人才却年纪轻轻得了这样的病,太可惜了。但是,这些同情对他也没有太大影响,他依然很淡定地来去,来的时候精神稍差,去的时候神清气爽,就像缺氧的人猛然呼吸到新鲜氧气一样的明显。
随着医保门诊血透的纳入补偿,小黄的经济压力小了,能够固定每周按时血透了,血透次数增加让病情改善明显,出了医院的门,他和正常人无异。渐渐地,几乎没有人感觉到他是肾衰患者。因为他心态好,又干净整洁。 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不久之后他结婚了,女方还是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当他再次来做血透的时候,给血透室的医护人员送喜糖,还分发给周围的病友。
大家为他高兴的同时不免称奇,谁家的女儿舍得嫁给一个患了肾衰竭的病人呢?这个病不仅无法根治,还不知道能够熬多久,依照小黄家的条件,换肾是想也不敢想的。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似乎很难。那个和她结婚的女子居然长相清秀,和小黄很配,看起来两人感情还不错,恩恩爱爱的样子。
小黄依然是一副很淡然的样子,只是眉眼里都是喜气,血透后更精神了。大家祝福他们之后心里不免也嘀咕,这样的爱情,真的有结果吗?但是,小黄的事件,对血透室里的年轻小伙子是种激励,年轻的患者开始很少抱怨,好似看到了某种希望。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不久小黄做了父亲,有了个漂亮健康的儿子。小黄再来做血透的时候,更加生机勃勃了。养活一大家子人似乎不容易,小黄用自己的努力告诉别人,其实,肾衰患者也可以正常生活。他用自己的聪明和好学,为自己和小家庭努力打下物质基础。一边血透一边学装修小工,后来成为不错的装饰泥工师傅。于是,忙的时候收入可观,闲的时候休养身体。
小黄平时还做点小生意,桔子上市的时候批发桔子卖,西瓜上市的时候卖西瓜,年节的时候批发食物点心卖。他有时候也拿了来医院附近卖,因为物廉价美,加上买卖得体,总是比别人卖的好。他搬了西瓜来,一准比市面价格稍微低点,拿了称和框放边上,大家看着好自己称了拿走,多了少了他也不计较。和其他小贩那种以次充好的方式相反,他不占别人的便宜。也奇怪,反而是他的东西卖的快又好,还斤两不差。买的人愿意卖的人高兴。
于是,小日子也过的是和和乐乐起来。小黄说他趁着如今年轻,精力最好的时候多为孩子挣点钱,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和别的孩子一样正常的生活。这,虽然难以置信,但是,就这样发生了。也许,当我们不害怕疾病的时候,身体会越来越充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战胜一切困难。
(作者:苏涛 湖北阳新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