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
2013年05月号
卷首语
伟大的科学家与伟大的实验室
采编总监

    世界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公认的伟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仅由伟大的科学家所创建,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科学家不断改革着实验室的发展模式,赋予其伟大的理念,使之演化为伟大的实验室。

    19世纪之前,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多为“夫妻店”,他们凭着殷实的家底,为满足自己对自然的好奇心,开展科学试验,而仆人则成为助手,服从着主人的命令。例如,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他发现了血氧交换的规律。

    进入19世纪,一些明星科学家出现。德国的李比希(Liebig)在Giessen大学建立了实验室,他将教学与试验结合在一起,吸引了全欧洲的优秀学者及学生,并瞄准解决农业、工业及生物的实际问题,共同开创化学先进技术。他的学生散布到世界各地,成为了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俄国,巴普洛夫(Pavlov)开创了综合实验室,吸引了生理、化学及外科专家参与,在他跨学科理念的主导下,建立了经典动物模型,并以规模生产的形式,饲养大量的胃造瘘、胰管造瘘的犬,通过对这些动物的研究,发现了条件反射等经典生理规律。这位跨学科的天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摩尔根(Morgan),则率先提出了科研平等的理念。在他的实验室里,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权威,让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实验室内的数据自由分享。摩尔根同他的学生利用果蝇,通过试验结果共享的模式,发现了染色体减数遗传的定律,以及染色体突变现象。这个实验室成就了两个诺贝尔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他诞生于由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尔开创的卡文迪什实验室(the Cavendish)。在1947年,佩鲁茨在卡文迪什实验室获得了一个房间,继续他的血红蛋白立体结构研究。直到1962年,这个实验室同时出现了四人分享两项诺贝尔奖(佩鲁茨、肯德鲁、沃森、奎克司),LMB才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大楼,英国女皇亲临剪彩。这个实验室秉承了摩尔根教授的理念——平等相待、共享科研数据,同时,跨学科的精诚合作,成为其科学发现的基石。佩鲁茨曾描述自己是一个化学家在物理实验室开展着生物学的研究。如果没有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Hopkins)的X线衍射DNA图谱,沃森及奎克司创建双链DNA模型的灵感还很难点燃。半个世纪以来,LMB共产生了13位科学家,获得9次诺贝尔奖。LMB秉承对世界开放的态度,接受来自全世界的学者,从而造就了8位曾在此进修学习过的学者,在离开LMB后获得诺贝尔奖。

    笔者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威廉姆斯(Williams)教授的器官移植中心学习。每个星期五,20余位临床医生及科研人员共同参加例行研发会议,分享数据、平等研讨、共享信息、互帮互助、共谋方向。笔者在这样的科研氛围里,尽管当时英语水平低下,但通过美国老师及同事的协助,于1989年至1998年间,获得NIH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并主导及参与了4个专著的章节编写,开创了数个世界第一。期间所形成的科学思维习惯及合作精神,为我日后实现转化医学打下了基础。

    Anita Chong是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授,曾是我的同事。今年年初,她应她的优秀学生——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沈峰副院长的邀请,在亚太肝胆胰外科会议(上海)做主题演讲。我询问她对中国医学科学的看法,她的回答让我既吃惊又在意料之中:“中国的学术界太讲论资排辈,等级观念过强,这样不利于科学发展,年轻学者没有挑战的勇气,没有发展的机会。”吃惊的是,她在短短时间里的观察入木三分;意料之中的是,一定会有人发现这一现象,并有勇气提出。但纠正这一风气需要更大的勇气。毕竟Anita是美国人,局外人能无知而无畏。

    中国对世界科学文章的贡献已居世界第二,但对世界科学的贡献远在10名之外,原创型的科学发现及发明少之又少。我们必须深思,封建的意识是我们科学精神的禁锢。仔细看看世界上伟大的实验室吧,不仅仅是耸立的大楼、现代的设备、高学历的人员、充足的经费,更重要的是平等的精神、挑战权威的勇气、分享的快乐、跨学科合作的理念、向世界开放的胸怀。为什么我们众多颇具规模的实验室不能诞生诺贝尔奖?答案是:缺少具有伟大理念的伟大的科学家。

    请关注:本期医学里程碑——《伟大实验室的产生》

(作者:肖飞)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