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雷帕霉素引起糖尿病症状的机理
前列腺素D2可抑制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头发生长
政策是由政治家们制定的。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新的方案多由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争取在很多地方否定及改动以前的政策内容,以显作为;同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及社会矛盾,主管部门会紧急推出应急政策,达到“头痛医头”的效果。前者,常常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和讨价还价;后者,多是病急乱投医的举措;前者,往往邀请名人组成强大阵容的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并增加公示,征求民意;后者,往往是遵照领导指示,仓促出手。无论哪种情况,政策的出台均冠以“经专家的科学论证”,但从未说明如何循的证。
在美国,小布什总统曾经听取专家意见,并出于其宗教信仰的考虑,认为教育青少年节制性欲,可以减少早孕和艾滋病的传播,反对发放避孕套。他在执政期间,下令投入数十亿美元搞了一个针对中学生的“节欲”教育,结果显示毫无意义,浪费了纳税人的金钱,更令人失望的是,由于他对证据确凿的科学预防方式的否定,造成了青少年早孕及艾滋病传播加剧的后果。因此,政治家们选择性的听取专家的意见,无视科学证据,从而制定出错误的政策,会给社会造成损害。
如何寻找科学证据?以往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观察、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均可荟萃参考,并可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我们遇到的多是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经验或是不适合国情,或是不成功。因此,我们必须实施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产生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需要端正的态度、严谨的设计、不苟的实施、不偏移的分析、全面的报告。近期,我国多个地方政府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某城市为了缓解看病难,推出了自动挂号机,并建立了网上挂号系统,但这一举措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加重了看病难:出现了抢号的现象,而那些真正需要看病的人失去了机会。这些政策均冠以“经专家讨论”的字眼,以显示其“科学”。但是,在循证医学划分的科学证据等级中,专家意见所处的等级是最低的。在初级医疗分诊体系缺失的情况下,这些高科技手段的滥用,适得其反,摧毁了政策制定者的良好初衷。
欲解决看病贵的难题,北京先在数家市属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摆脱以药养医,让利于民,代之以政府对医院补贴,以解医院亏损。这一举措,如同实施一队列研究,将新政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得出科研数据,据此制定新的政策。这一依据科学证据制定政策的行为值得赞赏。但是,不偏移的分析试验数据,不受偏见干扰的制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政策并非易事。可悲的是,已有多个地区在没有科学证据的情况下,经专家讨论,已一刀切的实施了取消医院药品加成。
即使有了科学证据,政策也不能仅凭这些证据制定,还要综合考虑到伦理、人权、公平、资源等因素。例如,在传染病疫情爆发时,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将疫区的人统统隔离,但是,这样会侵犯人权,并可能造成暴力事件及国际争端;制止犯罪的最有震慑力的方式是将罪犯判死刑,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文明;在资源短缺时,最公平的分配方法是采取公民抽取彩票的方式,但国家功能的运转需要一些特殊群体优先获得资源。
因此,政策的制定需要科学证据,科学证据来自科学的研究,而不是一些专家的观点及建议。但是,科学证据不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还要顾及社会、人文、经济等因素,需要政治家与科学家共同参考科学证据,针对当前的问题,寻找对大多数人有利及公平的解决方案,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否则,仓促间制定的政策只能是“头痛医脚”了。
请关注:本期有争议的话题《如何看待制定卫生政策的科学证据》
(作者:肖飞)
政策是由政治家们制定的。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新的方案多由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争取在很多地方否定及改动以前的政策内容,以显作为;同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及社会矛盾,主管部门会紧急推出应急政策,达到“头痛医头”的效果。前者,常常是各方利益的博弈和讨价还价;后者,多是病急乱投医的举措;前者,往往邀请名人组成强大阵容的专家团队,反复论证,并增加公示,征求民意;后者,往往是遵照领导指示,仓促出手。无论哪种情况,政策的出台均冠以“经专家的科学论证”,但从未说明如何循的证。
在美国,小布什总统曾经听取专家意见,并出于其宗教信仰的考虑,认为教育青少年节制性欲,可以减少早孕和艾滋病的传播,反对发放避孕套。他在执政期间,下令投入数十亿美元搞了一个针对中学生的“节欲”教育,结果显示毫无意义,浪费了纳税人的金钱,更令人失望的是,由于他对证据确凿的科学预防方式的否定,造成了青少年早孕及艾滋病传播加剧的后果。因此,政治家们选择性的听取专家的意见,无视科学证据,从而制定出错误的政策,会给社会造成损害。
如何寻找科学证据?以往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观察、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均可荟萃参考,并可汲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我们遇到的多是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经验或是不适合国情,或是不成功。因此,我们必须实施我们自己的科学研究,产生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科学研究需要端正的态度、严谨的设计、不苟的实施、不偏移的分析、全面的报告。近期,我国多个地方政府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某城市为了缓解看病难,推出了自动挂号机,并建立了网上挂号系统,但这一举措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加重了看病难:出现了抢号的现象,而那些真正需要看病的人失去了机会。这些政策均冠以“经专家讨论”的字眼,以显示其“科学”。但是,在循证医学划分的科学证据等级中,专家意见所处的等级是最低的。在初级医疗分诊体系缺失的情况下,这些高科技手段的滥用,适得其反,摧毁了政策制定者的良好初衷。
欲解决看病贵的难题,北京先在数家市属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摆脱以药养医,让利于民,代之以政府对医院补贴,以解医院亏损。这一举措,如同实施一队列研究,将新政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得出科研数据,据此制定新的政策。这一依据科学证据制定政策的行为值得赞赏。但是,不偏移的分析试验数据,不受偏见干扰的制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政策并非易事。可悲的是,已有多个地区在没有科学证据的情况下,经专家讨论,已一刀切的实施了取消医院药品加成。
即使有了科学证据,政策也不能仅凭这些证据制定,还要综合考虑到伦理、人权、公平、资源等因素。例如,在传染病疫情爆发时,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将疫区的人统统隔离,但是,这样会侵犯人权,并可能造成暴力事件及国际争端;制止犯罪的最有震慑力的方式是将罪犯判死刑,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文明;在资源短缺时,最公平的分配方法是采取公民抽取彩票的方式,但国家功能的运转需要一些特殊群体优先获得资源。
因此,政策的制定需要科学证据,科学证据来自科学的研究,而不是一些专家的观点及建议。但是,科学证据不是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还要顾及社会、人文、经济等因素,需要政治家与科学家共同参考科学证据,针对当前的问题,寻找对大多数人有利及公平的解决方案,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否则,仓促间制定的政策只能是“头痛医脚”了。
请关注:本期有争议的话题《如何看待制定卫生政策的科学证据》
(作者:肖飞)
第一百八十四期
医学发现-1
医学发现-2
诊疗进展
风险因素
意外结果
医学与社会
综合
第一百八十五期
医学发现-1
医学发现-2
诊疗进展-1
诊疗进展-2
诊疗进展-3
风险因素
意外结果
医学与社会
综合
#p#副标题#e#
第一百八十六期
医学发现-1
医学发现-2
诊疗进展-1
诊疗进展-2
风险因素-1
风险因素-2
意外结果
医学与社会
综合
第一百八十七期
医学发现-1
医学发现-2
诊疗进展-1
诊疗进展-2
诊疗进展-3
风险因素
意外结果
医学与社会
综合
第一百八十八期
医学发现-1
医学发现-2
诊疗进展-1
诊疗进展-2
诊疗进展-3
风险因素
医学与社会-1
医学与社会-2
综合
临床试验(Clinical Trail)作为一项医学研究,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临床试验的目的是确定一种新药或一项治疗方法的疗效与安全性,从而帮助医生找到改善、控制、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临床试验是长期细致研究过程中的最后阶段,设计执行良好的临床试验是提高人类健康的最快和最安全的方法。
每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前,都必须经过多名健康人受试。新药必须经过基础研究、动物试验和人体临床试验等规定程序后才能上市。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通过主动干预或者完全不干预的手段,在受试者身上进行新式药品、治疗方式等试验,通过数据分析、症状观察获取相关信息。临床试验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每一种新药的上市不管经过多少体外和动物试验,最终依然需要在人体进行临床试验才能最终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而通过严格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得以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从而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临床试验在我国医药行业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来自SFDA的官方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共批准了916种“新药”开展医学临床试验,相比2008年的434种,增幅达111%。来自非官方的数据则表明,每年数百种新药的医学临床试验涉及的受试者人群约50万人。由于相比欧美、日本等国,在中国进行药物试验的成本较低,同时中国病源丰富;并且中国的药品市场庞大,早日试验有助于尽快获准在中国上市。因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试验。然而庞大的新药临床试验受试人群背后却潜藏着严重的问题,如此多的临床试验是否具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更新情况。早在十多年前美国便建立了统一的临床试验网站,以便于临床结果的公布和统一管理。
从美国政府要求创立临床试验网站至今已有15年,注册的相关网站也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并逐渐走向成熟。对于临床试验中的临床医生纳入受试者或研究人员做药物有效性数据分析来说,临床研究网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资源。同时研究网站极力争取研究者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报道,其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正逐渐超过以往患者所倡导的试验招募网站。现在,新的法律提倡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早些时候公布的报道称,2009年,在738个网上注册的临床试验网站中,22%的网站受欢迎程度较高,并在所要求的年份内公布了相关研究结果(BMJ 344,7373-7379,2012)。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指出注册的临床研究网站不服从管理,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只归代理商所有,这种做法受到大众的质疑。2012年5月,一位编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杂志发表文章认为,研究数据的收集应当符合2007年FDA增补所规定的要求(JAMA 307,1861-1864,2012)。
#p#副标题#e#
同时,临床试验网站Clinical Trails.gov主管、美国马里兰国家图书馆的临床研究机构主管助理Deborah Zarin在JAMA描述了临床研究网站在研究数据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比方说,2004年10月〜2007年底,未报道入组人数和研究类型的临床试验的比例为34%,而从2007年底到2010年9月这一比例下降到2%。他们还发现,这一期间内缺少主要研究目的的临床试验比例由5%上升到了7%(JAMA,307,1838-1847,2012)。
很多人担心临床试验网站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要求相关部门在数据控制的相关规则方面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这样可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Clinical Trails主管、美国巴尔的摩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的Kay Dickersin教授表示:“目前,在数据真实性方面的惩罚措施还不完善,或者说是很轻微的。”上个月,美国纽约国会议员Tom Reed称,众议院已制定法律,迫使所有临床试验进行注册。无论试验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需要报告相关数据,而不仅限于与FDA批准的药物相关的研究。如果临床试验数据缺乏真实性或没有符合相关规则,联邦政府将取消对这一试验的资助。Zarin表示,美国人类健康和服务部目前正制定相关规则,以帮助实现合理的公共建议。
为了确定拥有足够的患者数量以完成试验信息的更新,一些病人辩护组织和非盈利机构力图将病源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帮助患者进行特定的入组。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创办了名为TrailMatch的组织,资助帕金森症研究的Michael J.Fox机构最近通过其机构从而找到了合适的帕金森症患者入组。
美国芝加哥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主席William Thies表示,他们感到Clinical Trails.gov并不能满足他们想增加入组患者的需要。疾病倡导组织使用Clinical Trails.gov的资源来替代它们自己的入组,但他们会跟踪这一试验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与最新。TrailMatch同样包括一些小的试验,但未列入Clinical Trails.gov网站中。
William Thies并不认为TrailMatch或其他注册试验可以取代Clinical Trails.gov,但这些都可做为补充,提供超出政府运行网站范围的临床研究数据。Clinical Trails.gov的规模限制了其在招募患者方面的难度,所以他们需要尝试增加有用的补充。
(作者:徐纲、贺利军)
参考文献:《Nature Medicine》2012;18:837
Melander在1990年代成为一名冲突研究学者。当时学界认为触发战争的潜在因素有:缺乏民主、经济发展水平低、民族主义的存在等,而女性的地位高低还没有列在单子上。到2000年,他读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政治学家Mary Caprioli的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将女性受歧视的局面和侵略战争、内战冲突联系在了一起:居然可以凭借一个国家中妇女的地位高低来预测这个国家的政局动荡与否。
Melander开展研究来验证这个理论。他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性别、妇女在立法会中所占的比重、接受高等教育人群中妇女与男子的比例来衡量女性地位,同时控制了像民主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距离上次内战的时间等因素,来研究性别不平等和国内冲突水平的关联。研究结果证实了妇女地位与政局动荡相关联这一理论,发表在2005年的《国际研究季刊》上。同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中,他继续拓宽研究视野:妇女受压迫的国家中,政治监禁、暗杀率和失踪率都较高。
Melander的研究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新兴领域,他提出一个观点:性别不平等是重要的国际和国家安全晴雨表。而当初引导他进行研究的Caprioli,从2000年至2006年出版了一系列被广泛援引的关于女性地位低下和许多消极社会现象的关联的统计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她发现那些妇女受到不公待遇的国家更容易卷入其他国家的纠纷中、更具有暴力倾向并更容易陷入内战漩涡。
#p#副标题#e#
Caprioli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一个新团体的领袖了,而当她第一次发表这方面的论文时,一个评论家写道:“我认为这根本不算研究。”回忆起这些,她说:“开头很难,因为我是在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纵观人类历史,男性一度被认为是暴力性别。出土的早期人类骨骼显示,男性的头部伤较多。男性也通常被认为是侵略者和暴力的牺牲品。性别在冲突中显然是重要的,但是梳理出如何重要以及为何重要——还有生理和文化所起的作用分别多大——是一个棘手的任务。最早挑战这一任务的是2001年出版的一本名叫《战争与性别》的书,由社会学家、美国大学名誉退休教授Joshua S. Goldstein写就。“那是开创性的工作”,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政治学家Ismene Gizelis说,“它将性别问题引入了国际关系和冲突的研究。”Goldstein认为有些核心生理学差异会影响战争行为,例如生孩子和母性会让女性远离战场。但他补充道,天性不像日常描绘的那样有影响力,而且生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还存在着相互作用。
Goldstein说:“文化要为社会中夸大的性别角色负责。”Melander也同意这一观点:虽然“男性战士角色有进化根源”,但狭隘的生物学观点没有“考虑到诸如瑞典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差别”。如果战斗倾向是天生的,男人应该对战争有更大的热情。但Goldstein的《战争与性别》研究显示,男性和女性对战争的看法非常相似。例如在1990年代,政治学家Mark Tessler和人口统计学家Ina Warriner在威斯康辛大学进行了对中东战争的态度的调查。他们向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和科威特的受访者询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外交斡旋解决呢还是必须以军事手段解决?”他们发现男人和女人的答案大致相同。但是当Tessler和Warriner把他们的注意力移向他或她对于性别平等性的期望,情况就变了。除了国际侵略的问题,中东受访者还回答了像“你认为男孩上学比女孩上学更重要吗?”这样的问题。比较了答案,学者们发现了性别歧视和好战倾向的强关联。Tessler说:“你可以通过一个人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观念预测他对于战争和平的看法和阿拉伯以色列问题的观点。”
#p#副标题#e#
关注性别不平等的冲突研究学者认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价值观反映了国内社会的价值观。Gizelis说:“如果你尊重女性,你也会尊重他人的权益,因此,你处理冲突的方式就不一样了。”政治学家、马里兰大学荣誉退休教授Ted Robert Gurr发现种族歧视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少数民族受到广泛歧视的社会更不稳定。更有甚者,当战争爆发时,公平的社会在恢复和平上的表现更好。2009年,Gizelis研究了1945年〜2000年的124场内战。使用了诸如女性与男性生活期望值的比值等指标来评估女性地位,发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战前男女地位相对平等的国家里大大容易成功。
当年Melander对于性别差异怀着一种简单的认识:女性在生理上固执地寻求和平,国际事务中只要给她们更多的发言权,和平就会来临。这一观念现在已变得可疑——“铁娘子”玛格丽特•撒切尔在国内政治经济出现危局的情况下力排众议,派出远征军,不远万里地去收复一个连她自己的政府都拒绝给予当地居民英国公民身份的小岛。战争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英国打赢了,国内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一切,政府威信、经济形势都重获生机——撒切尔夫人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做到男人无法做到的事,战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项。她有句名言:空谈去找男人,做事还得女人(If you want anything said, ask a man; if you want anything done, ask a woman)。这给予了世界充分的理由怀疑:她的性别观念是不平等的,只不过受歧视的不是女性。
有人指出,相关性并不等于因果关系。Goldstein认为,性别不平等和战争之间有关联,他说:“重点是直接因果关系。是性别不平等导致社会更有战争倾向性,还是卷入大堆的战争事务扩大了性别不平等?”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家Nicholas Sambanis提出,关联还可能有第三个因素来解释。他大胆假设性别不平等的水平也许是其他更为基础的东西,如文化差异、法律规范和体制发展的体现,而这些同时也导致了冲突的易发性。但目前还没人找到这样一个第三因素的存在。
(作者:程明、刘荣军)
参考文献:《Science》2012;336:839-840
作为维护公众健康的一分子,我们医护人员有义务协助监管部门为增强公众对毒药的预防、防护意识尽力,将预防知识纳入社区、农村的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基本常识,减少中毒损害。
(一)救治百草枯中毒患者
忙了一天,真想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有一眼没一眼地瞟瞟电视,然后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进入梦乡。可是脑子里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上午抢救的那位药物中毒女患者,此刻她正躺在此地最大的综合医院接受一系列的后续治疗,接下来迎接她的究竟是什么呢?她还有多少生的希望?
上午10:49,“120”指挥中心下达指令:北郊大界牌九队,药物中毒,今日当班的医生、护士、司机三人组闻讯飞速奔赴现场去接治患者,留守者心里都在忐忑着,不知接下来他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患者。
药物中毒包括很多种,比如镇静剂、酸碱等各种毒品药品,农药等等。呼救现场在郊区,该不会是农药中毒吧?出去十多分钟了,应该见到中毒者了,可出车的急救队员还未反馈回信息,洗胃抢救室的门早已打开,是准备洗胃液还是等待?留守的小郭禁不住还是拨打了车载电话,无人接听。可能正在忙碌,或是返程中警笛高鸣听不到。
听到回车的警笛声了,接回了急性药物中毒的病人。小郭立即准备洗胃事宜,其他人出急诊大厅外出迎车。放眼望去只见一个中年妇女躺倒在救护车担架上,全身大汗、口角流涎、恶心、呕吐、头发脖颈下湿漉漉的、浑身湿冷、神志尚清,一副典型的农药中毒者表现。大家七手八脚把她放倒在洗胃抢救床上,开始洗胃救治操作。
毒物不明,现场带回一个约20cm高的200ml绿色塑料瓶,无瓶签、瓶盖,里面空空如也。闻上去不像是有机磷农药,要是菊酯类的农药还不打紧,抢救立即按照毒物中毒的一般程序展开:清水洗胃,直至洗胃液澄清,输液、采血、清理呼吸道、鼻饲注入药用活性炭悬液……转至病区继续治疗护理。
患者在整个洗胃过程中还算配合,也许她已经后悔闹大了,看得出她现在已然不想死,只是做出寻死的样子给老公看;洗胃时清洗出绿色的药液悬滴悬浮在洗胃液上面,由于患者最近没有进食,洗胃液较清,洗出的药液因此清晰可见。抢救期间我们叮嘱患者家属准备清洗用品、干净衣裤,脱去污染农药衣物,抓紧时间清洗被药液、汗液、呕吐物污染的头发、皮肤,以减缓毒物进一步吸收。
#p#副标题#e#
医护人员继续询问患者家属关于毒药的相关信息,那男人说他们家从来都没买过这种药,这药瓶他连见都没见过。见洗胃快要基本结束,患者情况还算稳定,那男人说要回家再次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线索。
中毒患者被转到了住院部,急诊室暂时恢复了宁静。下午15:00,一到护办室,值午班的护士小贾就告诉我们上午抢救的那个女患者服的是百草枯。医生已经跟家属谈过话了,并立即协助他们把病员紧急转运到了这里最大的条件较好的医院接受后续治疗。
男人回家后,找到了那个薄薄的瓶签,上面赫然写着:百草枯。
百草枯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吸作用。对人毒性很大且无特效药,口服3克即可导致系统性中毒,并导致肝、肾、肺等多器官衰竭。经口误服20%水剂30ml以上者常常难逃一死,口服中毒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人类急性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除草剂,目前已被20多个国家禁止或者严格限制使用。
这可恶的百草枯,可恶的蓝绿色药液。此刻,绿色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狰狞可怖。突然心头涌上了一股莫名的不可名状的悲哀。为这个服毒的女患者,为她接下来难以摆脱掉的肺纤维化和呼衰的可悲结局,为她将来的一系列棘手治疗,入住EICU、血液净化、排毒……眼看着当初看上去症状并不那么严重的宝贵生命将要一点点地耗竭、衰竭,最终人财两空而重重地感知这人世间的悲哀。
百草枯中毒的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洗胃、导泻、血液净化、抗自由基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免疫平衡调节等。现场救治非常重要。这种农药有个特性,遇土失性,要是当时即知此药,可就地取相对干净泥土,用清水混成泥浆水口服,或用肥皂水反复灌洗胃肠,催吐,及时去除、清洗污染衣物、皮肤。院前抢救处理至关重要且简便易行,通过有效的处理、吸附和减少百草枯吸收,于整个救治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毒物不明,她失去了先期的抢救时机,幸运的是她一直在不停地呕吐,呕吐出了大量毒物,急救队员一直在不停地为她擦洗,清除呕吐物,但愿进入她体内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但愿她经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获得新生,从此更加珍惜生命。
无知者无畏,所以就敢以身试毒。在我们这些见识过百草枯厉害的医务人员来说,可说是谈百草枯色变。因为我们懂得,所以看到服药者觉得触目惊心,但对无知者来说,百草枯只不过是一大堆的农药里的一种农药而已,生了气,喝了“药”,找医院里的医生来抢救即可。殊不知有一种无奈,有一种悲哀,就是面对急需救助的生命,连医生也束手无策。
我们知道汞中毒的厉害,所以我们面对汞泄露知道如何防护,当我们严格按照规范、全副武装地像个防化兵似地处置收集那些从体温计、血压计里泄露的汞。我们也想起了有些无知的孩童,他们曾经不知世事地用自己的小手去玩弄那些滚来滚去的小汞珠,一如我们小时候爱玩的荷叶中心聚拢的水珠儿。
事后反思,我们身边存在的毒物管理漏洞太多太多。有关部门应该对这些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公众健康损害的毒物严加监管和使用。作为维护公众健康的一分子,我们医护人员有义务协助监管部门为增强公众对毒药的预防、防护意识尽力,将预防知识纳入社区、农村的健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基本常识,减少中毒损害。
远离百草枯,别再让同样的悲剧再在我们面前上演。但愿我们国家加快跟进对百草枯农药的规范管理,限制使用,明显标示毒物标志,在标签上注明解毒方法和注意事项;但愿我们的国民都对这种毒药形成共识,谨慎使用、正确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该药物的危害;但愿我们的科研人员早日找到特效解毒药,解救我们误服误用的百姓;但愿我们的急救队员接受相关规范培训,迅速成长,人员固定,熟练掌握救治方法,不断总结救治经验和方法,看到这种绿色的特征性农药就高度警惕百草枯毒魔,能够快捷地为中毒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
#p#副标题#e#
(二)无家可归者,何处是归程
01
不堪回首,还是回首。
即使我们一再地想要逃避,还是无可奈何地看到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因为,这一幕幕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真实地发生着。
一天早会上,夜班人员交班时说在丰泽路与正阳路交叉口的便道上,“120”指派接回一个精神障碍的无家可归者。
“是不是一个男的,躺在那院墙边,一堆破被子,还有一辆破自行车?”夜班人员点头称是,“哎呀,那人已经在路边好长时间了,大热天的睡在路边,也不知道找个凉快点的地方。”科里有人在上下班的路上看到过这个流浪者。
怎么办?接回这样的“病人”是急诊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为接到医院后,随之将会有一系列的难题就会摆在科室人员面前:吃饭、治疗、护理、大小便问题……谁来管,谁来干,谁来买单,谁来负责?一切的一切没有谁可以指望,一切只能靠科室人员自己。
这人30多岁,光着上身,只穿一条秋裤,生命体征正常,精神疑似有问题,躺在床上双眼紧闭,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夜班人员已经给他输了液,喝了牛奶。听出车人员说,我们的“120”救护车已经接过他两回了,一次家属要求转到市中医院,一次“拒绝来院”,这次,那天下午突降阵雨,此人蜷缩一团,任暴雨浇头,不知避雨。有路人打“110”,出警的是A派出所执勤警员。遇到这样的情况,“110”的做法是打“120”,即使有些不属于医院管理的范畴,他们也会向出车人员施加压力,迫使急救人员接回这样的流浪者,这次亦是如此。
警察开车特意把这个男子的全部家当也搬到医院,扔到了门诊大厅的楼梯口,破烂脏污一大堆,散发着异味。值班人员无耐只好请示总值班,总值班也没什么办法,指示让夜班人员催促派出所协助寻找家属,家属总算找到了,是这人的哥哥,市区某校的老师,他也只是当着医护人员、警察的面,搜他身上的钱物,与此男一番争吵后,把钱拿走扔下他,然后扬长而去……
02
遇到这样让人窝心的事,科室人员又能怎么办?
建了“病历”,一遍又一遍地巡视,一遍又一遍地询问,治疗也不过是给点液,补充点能量而已。他没人照顾,无家可归。
听人说他有单位,有好几个哥哥,其他几个哥哥都不管,这个当老师的哥,管的最多也管烦了。租住的出租屋,房东看他这样,唯恐他死在自己屋内,连东西带人给他扔到大街上,接下来就发生了上述的一幕。
怎么办?只能联系派出所,让他们出面协调家属,总值班在下班前把昨夜里收集的派出所出警者、其兄的手机号码留下,让科室自己联系催促处理。
科室又将如何?处理日常急诊工作、“120”任务还要完成,派人出去为他找家?这不是我们的职责范围,联系了出警的李警官,答曰帮着催促,联系了他的哥哥,回话办完事就来接他。
总算有了眉目,等吧。一等不来接,二等不来接。等不及了,护士再次联系其兄,其兄突然“变卦”:有事过不来。再打电话,不承认是他哥,干脆翻脸。再打电话,他说我们骚扰他的生活,他现在单等法院的传票。
联系李警官,李警官已经下班,交接给一个李所长,联系电话……李所长不停地打着哈哈,就是说不到正题上,到底怎么办?您给一个明示,不行的话,我们就打“110”。
“你打110,打110……”对方如此应对。
#p#副标题#e#
03
护士长无可奈何,拨打了“110”,试图寻求解决办法。
“110”这回指派了B派出所,因为医院所在地属于B所的辖区。医院“120”的片区则横跨A、B两所,于是乎就会出现这样扯不清的“三角”关系。对于在A所属地上接回的无家可归者,B所也很无奈,到抢救室看了病人,到值班室问了笔录,出警记录记了一大堆。按说这种情况,一是派出所出面,做工作让家属来接。二是协调送救助站,可救助站这条路不好走。三是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救治,综合医院治不了他的病。
出警人员一边请示领导,一边联系精神病院,看他们接受病人都要什么条件。回话说有两个条件,一是住院费,二是监护人的签字。
二者皆不具备。钱被其兄拿走,做为监护人的哥哥又玩“失踪”,找到学校的领导,校长说他请假了,他也找不到人。
出警人员不停地请示领导,领导一直没能明确指示,派出所的民警一直在门诊大厅前等到中午一点多,无果而返。
下午,派出所一直不回话。科里无奈再打“110”,B派出所“110”又来了一班人马。还是处理不了,等领导回话,临走留话:回去派人来处理。
下午,四点医院要开院周会,正好再请示院长吧。
院周会上正当院长传达上级指示文件时,科里打来电话,派出所来人要商量处理事了,主任、护士长一同来到派出所,寻求商量解决。
04
来到B派出所,终于联系到了处理此事的政委,说是所长在外面开会回不来,他马上过来商议。坐在政委的办公室,大家又重复着不知被重复了无数遍的故事。
政委先是说他们出警后,都做了什么。找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不想接招,干脆躲出去了……然后开始做工作,说是本来这事就不是发生在咱派出所的地面上,被接回到你们医院,你们报了警,我们出了警,尽了力,按说昨天这事A派出所根本就没处理完,就不算结案。他们没给你们处理完,你们还去找他们。
我们说今天已经联系过了。他们开始说忙待会再联系,又打电话他们说也没办法,让医院自己想办法,他有亲人,应该去寻找他的家人。
前面的派出所不管、推诿,你们可以投诉。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无奈回到医院,到院长办公室请示。任何过激之举都不能轻举妄动,因为我们是医院,活在公众的舆论监督之下,我们还有组织就如派出所值班人员所说的那样,你们请示你们的领导,我们请示我们的领导。
请示了院领导,给了一个公安部门的监督电话。拨打之后对方也不怎么感兴趣,还是不了了之。等到天黑还是无果,指示夜班接班人员为病人做一般常规护理、输液、喂食,夜里,趁人不注意,此人在抢救室里随意小便,尿液横流,夜班人员赶紧收拾,把他抬到对面的留观室。
第二个夜班的值班人员说,一直折腾到天快亮时,他哥偷偷地来了又跟此人大吵一通,说是去找他的单位,拉也拉不住,径直而去。
05
这可怎么办?两家派出所推来推去,家属弃置不管,医院上面只是问:“还没弄走?”眼看着一个躺倒在急诊留观室里的活人又不能看着他饿死,科室安排继续补液、喂食。
将近十点多时,李院长打电话,还没处理好吗?还是没人管。
不是有电话吗?再打,科室要求派出所协助把人送到救助站。现在经过观察和治疗护理,他只是吃饭、住宿的问题。派出所的人让医院自己送,我们说医院送救助站不收,要他们协调,他们说医院先送,不行的话派出所再协调。
司机、医护人员一行四人把他抬到救护车上,送往救助站。果不其然,救助站就是不收,而且态度很强硬,“就是派出所送来,也不收!”因为之前此人已被送来一次了。联系派出所,又再请示领导。
真想把人扔到救助站就走,真想把人送到派出所里,真想把此事给媒体曝光!别在愤怒时做出决定,凡事需要三思而行。思前想后,还是不敢轻举妄动。
思虑良久,考虑到医院跟派出所以后还要处的关系,考虑到盲动易引起看客的围观,考虑到方方面面,转了半天,这个男子闭着眼睛,一言不发,任由人搬动,又被大家抬下救护车,又被抬回了急诊科病区。一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家属还是不露面,院长过来看了几次,还送来牛奶和饮料。病区里躺着这样的“病人”,脏乱无序不安全又能如何?我们还能怎样?
无家可归者,你真的无家可归了吗?流浪在外的无名氏,你到底想怎么样?为什么你就知道吃喝,问你,你就是一言不发,为什么你哥哥来了,你就破口大骂?你还要在这里滞留多久?
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发生着。即使我们一再地想要逃避,还是无可奈何地看到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无家可归者,何时是归期?何处是归程?
(作者:张凤霞 河南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