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班,“走”为上策
二十多年来,每天都会有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今天怎样去上班?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断变化,最初是自行车,以后是潇洒木兰,也乘过公交车,着急的时候也偶尔打的,后来医院为方便职工上下班专门安排了班车,可换来换去总有一种最原始的上班方式不能忘怀,那就是步行。
你试过吗?只要路程在一小时之内,天气又好,走路上班是很惬意的。可以漫不经心地看风景,沿途哪里又新开了家专卖店,哪里有卖某种风味的特色小吃,哪户人家的阳台上开满了鲜花,都会一清二楚。也可以信马由缰地思考问题,构思小文章。不瞒您说,我写的多篇小博文就是在马路上打的腹稿。时间要是宽裕的话就慢悠悠地溜达,时间紧迫就暴走疾行,多窄的路也能通过,崎岖坎坷全无关系,且既无塞车之苦也无丢车之虞,如此轻松的心情你何处去寻?
走路的好处又何止是心情的愉悦,每日坚持步行六千步以上,可以保持体态优美、缓解关节疼痛、增强心肺功能、强化骨质密度、减轻精神压力、改善思维状态、降血脂、降血粘度……太多太多,我数不过来了。
据说美国人深知走路的好处,虽然他们是最早拥有汽车的国度之一,但到了汽车已普及到家庭的今天,他们却养成了拨腿就走的习惯,无论是七尺壮汉、还是妙龄女子,个个健步如飞。听说纽约的职业女白领们肩上的背包都是宽宽大大的,你能猜得到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竟是一双高跟鞋,到了公司才换下风尘仆仆的运动鞋,想不到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1世纪的健康箴言是这样说的: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我国自古也有谚语:步行是百练之母,每天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要想胃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光靠蓝天六必治刷牙不行,还得走路,每天目标一万步,开始吧。
(四)遗失的饥饿感
不知你发现没有,世间的繁华、物质的丰裕让我们遗失了许多,比如饥饿感。我经常会发现即使某一天的某一餐因某种原因给忘记了,也没有饥饿感来提醒我们该进食了,这种情况大约有好几年了吧。
想想我们的童年时光,那是一个食物极度匮乏的年代,吃饱饭是每一个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以致于人们见面打招呼总是问“吃饭了吗?”可见能吃上饭饿不着肚子是多么令人满足的事情。那时的餐桌也是清淡的出奇,玉米面的窝头,地瓜面的煎饼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食,顿顿能吃上白面馒头的人是让人嫉妒的,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永远是主打菜咸菜条,再配上一大碗漂着几个油星的萝卜苗、小白菜,一个冬春下来,真的是吃的人个个葱心绿。
回想一下那时碳水化合物提供给我们的热量大概会超过90%吧?缺少油水,又有超量的纤维素,自然消化排泄都要快一些,于是每一餐前都会被强烈的饥饿感笼罩着。小孩子们回到家里常常是顾不上洗手就摸一块干粮,为此当然会受到大人们的训斥,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饿死鬼托生的”。正因为饥饿,才更能体会到食物的美妙,那个年代才是真正的“吃嘛嘛香”。
一晃几十年过去,餐桌上的内容可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听都没听过的,认识不认识的统统可以伸手就吃。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口福享满了,各种美味也把肠胃填的满满的,上顿吃的还没消化一半呢,下一顿的又接上了。
你还能想起来哪种食物是你的最爱吗?绞尽脑汁也很难回忆起,偶尔想到一种,找到塞进嘴里却再也没有了原来的感觉,不尽让人心生失望。每天腹部胀胀的,让人失去了对食物的品味,丧失了热爱美食的生活是相当地乏味,不仅如此,各种富贵病也是相约而至,健康就像一个不受宠爱的孩子,不愿与我们相伴了。
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饥饿是生命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馨香。在如此丰富的物质年代,你还能找到饥饿感吗?如果有,那应该恭喜你。
#p#副标题#e#
(五)忙者有福
我想那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同行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触,忙碌是我们这群医生们永远的主旋律,繁忙的工作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我们总是在路上。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干不完的事,查房、收病人、看专家门诊、带学生、备课、讲课……每一件事都得拿出一个40多岁人的最快速度向前冲、去思索、去处理。一天下来真的很疲惫,回家的路总是很急迫,下班后回到家中将自己重重地投到沙发里的感觉真是太享受了。
可是忙碌时也是开心的、充实的,烦恼根本不存在,因为你没有给它时间。忙碌起来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没有时间忧郁彷徨,偶尔得一闲暇,望望窗外蓝天群山,不经意的鸟儿飞进视线又鸣叫着回巢,一片叶子轻轻地打着旋转离开大树的怀抱,竟会体验到隐隐的感动。忙碌之余才发现每一个小小的插曲都是动心的引线,点滴的快乐会被多倍次地放大。
忙碌间会发现睡眠是香甜的、饭菜是可口的、太阳是暖的、树木是和善的、忧伤是不存在的。怎么样,是不是忙一点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体会到知足、体会到感恩,不管你熟悉不熟悉,那些为工作忙碌的人都是可亲可敬的。
我并不是喜欢忙碌,也不是工作狂,只不过是习惯了忙碌。有人说理想总是很丰满,而现实却是那样“骨感”。其实要生存,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奋斗,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又如何能期盼丰硕的回报?
永远不要抱怨忙碌,把忙碌当成一种常态,去适应它,你会发现忙一点其实是蛮不错的。
(作者:王晓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