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
2010年6月号
卷首语
“参会”、“观会”到“参会”的回归
采编总监

    我的老师吴孟超院士曾经告诉我,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派出的第一个外科代表团赴旧金山参加世界外科大会,团员有吴阶平、陈忠伟、杨东岳和吴孟超,他们分别在大会上发言,题目涵盖“中国外科现状”、“断指再植在中国”及“中国肝脏解剖基础与181例肝癌切除治疗(论文题目是《18年来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等,让世界外科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及赞赏。他们在会议期间如饥似渴地听课及交流,思考中国外科发展的方向。他们穿着国家统一制作的中山装,吃住同行,尽最大努力节约着每一分国家的经费,回国时,他们将国家为他们准备的5000美元的2000余美元带回国,归还国库。这一值得纪念的时刻,开启了中国医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先河。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力不断加强,跨国公司涌入,国内企业不断壮大,出国开会的机会大增,参会代表团人员日益庞大,目的地已遍布五大洲。在国际会议的会场,到处可以看到亚洲人的面孔,听到普通话的声音。人们已从惯性的询问“你是日本人吗?”转变成“你来自中国哪个省?”。但讲台上很少看到中国大陆学者的身影,延续国内参会的习俗,到会场报道后即在厂家的纵容下集体消失,奔赴景点及折扣店。当听到为其不珍惜学习机会而叹息时,借口很简单:“听不懂”、“没意思”、“还不如我们”及“洋人有什么了不起”等谬论,很多中国学者从前辈们的“参会”、发言,蜕变成观光、“观会”,参会团成为豪华的旅游团、购物团。

    进入新世纪,中国学者逐渐试图克服浮躁。在开阔眼界之后,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及组织学术会议的意识及欲望强烈,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加强,开展的学术研究获国际同行认可,以听会为荣,以登台发言为自豪的风气大增,实现了中国学者参会的回归。更可喜的是,中国的学者成为大会主题发言者。在2010年6月23日于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狼疮大会”上,中国多位年轻学者大显身手,在国际讲台上的英俊的形象、朗朗的语言、严谨的思路、从容的应对,回归及发扬了前辈的学术精神,同时,让同行钦佩,赢得了国际合作的机会。

    我们为这一回归而欣慰,期盼中国医生早日成为国际医学研究的主导者及推动者。

(作者:肖飞)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