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先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一位出色的胚胎学家。他观察到,鸡胚胎中的第一个生命现象是跳动的心脏;他同时发现,当人们紧张、欢乐、仇恨及热恋的时候,胸腔内的心跳会加快。亚里士多德坚信,心脏的跳动是生命的第一现象,是主宰我们情感的中枢。从此,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心来描述情感,以伤心表达痛苦,以开心表达快乐,以闹心表达烦躁,以揪心表达担忧。两千年后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曾写道:“请告诉我激情从哪里来,是心脏还是大脑。”(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Or in the heart or in the head?)如今,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莎士比亚的问题,我们的情感来自大脑。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概念仍被沿用,身“心”(精神、情感)的相互影响凸显重要。
医学将人体的正常机能称为生理。当人体内环境被打乱,生理平衡被破坏时,呈现出病理过程,导致疾病。不同专科的临床医生根据不同器官出现的病理表现,做出相应的诊断,并以药物或手术予以治疗,帮助机体恢复新的生理平衡,达到治愈(cure)的目的。生理异常导致的机体的疾病已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很受重视,并很容易找到相应的专科医生予以治疗。
现代医学将情感的规律称为心理或精神。当心理出现异常,人们会联想到心理医生,但极少人会寻求心理治疗,“精神病”成为骂人的话。在临床,心理的异常同样不被重视,认知率较低。特别是当生理疾病伴有心理的异常时,医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生理疾病上,心理的异常往往被忽视,误诊误治率极高。
研究显示,慢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其中,精神异常是导致人们丧失劳动力的最主要原因。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精神异常发生率大大上升。而躯体疾病的患者伴有精神异常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两倍至四倍。精神异常,特别是抑郁症,可以导致病人对人生失去信心、活动度减少、自残、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怀疑治疗及拒绝治疗,进而走向心理和生理疾病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研究显示,精神异常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直接加重躯体疾病。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对医生及亲人的猜疑以及对治疗失去信心,会产生负安慰剂效应,从而降低治疗方案应有的疗效。因此,临床应重视生理及心理的综合治疗。
若要达到身“心”兼治,必须提高临床的认知度,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将精神异常评估列入医疗常规。同时,应加强病人的教育,鼓励病人积极地同医生交流,寻求心理治疗。
本期的“医学与社会”栏目刊登了本刊编辑张莉医生的文章,题目为“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不容忽视”。
(作者:肖飞)
读者来信
Th17的概念是2005年才提出来的,它表达的细胞因子以及生物学功能和分化过程都完全不同于Th1、Th2细胞。贵刊09年8月号曾就Th17做过介绍,使我了解了这种细胞的发现过程、生物学功能及分化调节等问题,很有帮助。希望贵刊能再就Th17与疾病的关系进行讲述,谢谢!
编者回答
参与抗感染免疫应答
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Th)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根据其所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被分为不同细胞亚型(Th1、Th2及Th17细胞)。其中,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为:白介素17(也叫做白介素17A)、白介素17F、白介素22、白介素21(图1)。这些细胞因子都参与了特定类型炎症反应(表1)。
Th17细胞能迅速启动由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过程。许多病原体感染都主要通过Th17途径被控制,如革兰氏阳性痤疮丙酸杆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柠檬酸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疏螺旋体属、结核分支杆菌及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
Th17途径与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病
过激的Th17型反应过程或白介素17分泌过多与慢性炎症及免疫病理状态有关。白介素17最早被发现可以诱导成纤维细胞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细胞产生白介素6(图3)。很多细胞都表达白介素17受体,这些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诱导靶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白介素17通过诱导产生基质蛋白酶能够破坏细胞外基质,引起骨质吸收。在骨骼,白介素17刺激成骨细胞表达核因子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B ligand,RANKL)。这样的成骨细胞能够激活表面表达核因子 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B,RANK,即RANKL的受体)的破骨细胞。Th17细胞同样表达RANKL,但不能通过RANKL和RANK相互作用激活破骨细胞,而是通过分泌白介素17,诱导诸如成骨细胞的RANKL等生物学效应来激活破骨细胞。通过RANKL和RANK系统,白介素17在类风湿关节炎、牙周病及假肢松动中起重要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滑膜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和白介素17对关节破坏有预测价值。
除了类风湿关节炎,Th17细胞还参与了银屑病、多发性硬化及炎性肠病的发病过程。遗传学研究发现,白介素23受体基因的某些特定变异(白介素23主要参与维持Th17细胞的存活及增殖)与克罗恩病、银屑病及银屑病关节炎的易感性增高有关。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多发性硬化患者病变脑组织中,白介素17和白介素6基因是表达最高的基因,同时白介素17在该病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量也增加。体外实验显示Th17细胞能够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基质。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血标本中可以看到树突状细胞中白介素23的p19链表达增加,提示树突状细胞能促进Th17细胞产生。
治疗前景
白介素6及白介素1参与Th17细胞分化的启动阶段(图2)。应用针对白介素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如tocilizumab,抗白介素6受体的人化单克隆抗体)及预先用白介素1受体的拮抗剂(比如anakinra,一种重组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处理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两种有效方法。
因为白介素23能够诱导Th17细胞分泌包括白介素17在内的效应细胞因子,所以抑制白介素23是控制Th17细胞的另一种方法。用针对p40(白介素12和白介素23共有的多肽)的单克隆抗体(例如ustekinumab)治疗银屑病及克罗恩病显示有效。在克罗恩病患者,该抗体能够减少局部的白介素12和白介素23。但是,因为它同时中和了白介素12和白介素23,不能将效应完全归功于白介素23-Th17轴的抑制。然而,关于鼠银屑病样皮肤病和炎症性肠炎模型的研究提示,白介素23介导的炎症反应在银屑病和克罗恩病中起主要作用,而非白介素12。
控制Th17细胞生物学效应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靶向中和其所产生的效应细胞因子。针对白介素17或白介素17受体及可溶性白介素17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已经开始临床使用。针对白介素17的单克隆抗体(AIN457)治疗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及银屑病关节炎已经进入2期临床研究。
一些细胞因子能够调控Th17细胞的发育并有抗白介素17的特性。比如,白介素4可以抑制白介素17的产生和功能;Th2细胞产生的白介素25也能通过下调白介素23、白介素1和白介素6抑制白介素17的产生。用白介素25可以抑制鼠脑部自身免疫性炎症。
另一种细胞因子,白介素27(白介素12-白介素23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由p28和EBI3(与p40相关的糖蛋白)组成的异源性二聚体,可特异性抑制Th17细胞的发育。此外,白介素24还参与Tr1细胞的产生与分化,该细胞类似调节性T细胞,能产生白介素10和γ干扰素(抑制Th17细胞的发育分化,图2)。通过Tr1细胞,白介素27可以间接抑制炎症反应。
白介素17能诱导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图3)。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不能直接阻断Foxp3+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但能阻断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这一现象可以解释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后能够缓解。联合运用白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无论是同时服用还是序贯服用)能够更好地控制炎症及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结语
1995年,刚被发现的白介素17因缺乏对T细胞或B细胞的即刻效应而被认为重要性不大。当它能够诱导炎症的作用被确立时,这一分子开始引起广泛关注。目前的共识是白介素17在抗感染及诱导维持慢性炎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Th17细胞的诱导因子及其功能细胞因子已比较清楚,使Th17细胞的调节有了很大进展。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的相互关系提示,通过调节二者的平衡、适当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有助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作者:俞建钰 林星 福建省福清市医院)
参考文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9;361:888-898
古希腊先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一位出色的胚胎学家。他观察到,鸡胚胎中的第一个生命现象是跳动的心脏;他同时发现,当人们紧张、欢乐、仇恨及热恋的时候,胸腔内的心跳会加快。亚里士多德坚信,心脏的跳动是生命的第一现象,是主宰我们情感的中枢。从此,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心来描述情感,以伤心表达痛苦,以开心表达快乐,以闹心表达烦躁,以揪心表达担忧。两千年后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曾写道:“请告诉我激情从哪里来,是心脏还是大脑。”(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Or in the heart or in the head?)如今,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莎士比亚的问题,我们的情感来自大脑。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概念仍被沿用,身“心”(精神、情感)的相互影响凸显重要。
医学将人体的正常机能称为生理。当人体内环境被打乱,生理平衡被破坏时,呈现出病理过程,导致疾病。不同专科的临床医生根据不同器官出现的病理表现,做出相应的诊断,并以药物或手术予以治疗,帮助机体恢复新的生理平衡,达到治愈(cure)的目的。生理异常导致的机体的疾病已被广泛深入地研究,很受重视,并很容易找到相应的专科医生予以治疗。
现代医学将情感的规律称为心理或精神。当心理出现异常,人们会联想到心理医生,但极少人会寻求心理治疗,“精神病”成为骂人的话。在临床,心理的异常同样不被重视,认知率较低。特别是当生理疾病伴有心理的异常时,医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生理疾病上,心理的异常往往被忽视,误诊误治率极高。
研究显示,慢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其中,精神异常是导致人们丧失劳动力的最主要原因。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精神异常发生率大大上升。而躯体疾病的患者伴有精神异常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两倍至四倍。精神异常,特别是抑郁症,可以导致病人对人生失去信心、活动度减少、自残、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怀疑治疗及拒绝治疗,进而走向心理和生理疾病相互加重的恶性循环。研究显示,精神异常可导致内分泌紊乱,直接加重躯体疾病。对疾病及死亡的恐惧、对医生及亲人的猜疑以及对治疗失去信心,会产生负安慰剂效应,从而降低治疗方案应有的疗效。因此,临床应重视生理及心理的综合治疗。
若要达到身“心”兼治,必须提高临床的认知度,加强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将精神异常评估列入医疗常规。同时,应加强病人的教育,鼓励病人积极地同医生交流,寻求心理治疗。
本期的“医学与社会”栏目刊登了本刊编辑张莉医生的文章,题目为“躯体疾病导致的抑郁不容忽视”。
(作者:肖飞)
说起陈世益医生,可真是大名鼎鼎,近年来频频接受报纸、电台、中央和国内外各大电视台的采访与亮相,刘翔成功复出有他的功劳,上海成功举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也有他的功劳。这就是陈世益,我国著名的运动医学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追求卓越与精致,继承并拓展中国骨科运动医学事业
“我从小就喜欢运动,我还是1981年华东大学生运动会的撑杆跳冠军呢。”
运动的血液打小就在陈世益的血管中激情地流淌。“浙江临海是座风景秀美的小县城,一条通往大海的灵江穿城而过,我家就在灵江边上,我小时候便是在灵江里泡大的。” 常年游泳锻炼,加之跟拳师学习了几年拳术,少年陈世益“身胚”炼得非常结实。“高中时,尽管身高只有1.75米,但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弹跳能力,我得以成为学校篮球队的主力。”
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今浙江大学医学院)后,热爱运动的陈世益很快便融入了大学生活。一次看电影归来后,电影中主人公撑竹竿翻墙的镜头让生性好动和追求新奇的陈世益萌生了学习撑杆跳的想法。在得到了体育老师的首肯后,仅凭着自己的想象,陈世益第一次接触撑杆便越过了2.5米高度。搞得体育老师好一阵激动:“就是你了!”就这样,陈世益开始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撑杆跳。回忆起当年艰苦训练的情景,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在教练的精心指导下,陈世益的撑杆跳成绩突飞猛进,并一举夺得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和华东大学生运动会撑杆跳冠军,当年的记录是4.05米。
1982年,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陈世益很幸运地被分配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骨科工作,当时的浙医二院骨科已经是国内最好的骨科之一,那里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厚。陈世益喜欢骨科工作中的精工细活,如韧带、软骨、血管和神经的修复,在那里他一干就是五年,打下了坚实的临床骨科基础。但是,当时的骨外科重视形态矫正,对功能恢复却不重视。“对于骨与关节疾患的病人,当时骨科通常的处理是手术切开治疗,然后就是漫长的石膏固定,等待愈合。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和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患者活动功能。最后,虽然骨头长好了,但患者却承受了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的结果。”对于一名追求完美和精致的医生,他感到不满足,想要变革。“如果那时一名运动员发生了运动损伤,按照当时骨科的治疗方法,她/他可能再也没有机会重返运动场。”促使陈世益对关节镜开始着迷的契机,是在聆听了当时一位来访的美国运动骨科医生介绍国外刚刚兴起的运动创伤和关节镜进展后,在资讯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外国专家的讲座为年轻的他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由于国外运动创伤以关节镜微创技术为基础,以功能恢复为主要目标这一新的医疗理念,使得陈世益很快便对运动医学和关节镜技术产生了兴趣,但在当时选择有限的年代里,个人理想是很难选择的。怀着投身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微创外科这一梦想,陈世益开始了他人生事业道路上漫长的追寻与奋斗。
运动医学在当时可是非常冷僻的专业,即使在现在也还有许多医生对此感到陌生,不了解。1986年,陈世益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业研究生,挂名导师是我国骨科先驱者
走国际化道路,将华山运动医学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运动创伤与关节镜研究和诊治中心
陈世益经常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导
近年,华山运动医学科的快速崛起,已经引起业内重视,在国内运动医学与骨科关节镜外科领域已经赫赫有名。经常有医生问陈世益:为何华山运动医学关节镜技术和水平在短短几年里,会进展如此神速?陈世益并没直接回答问题,他的秘密在他的行动中——“学科发展必须走国际道路”。为保持学科在关节镜医疗技术上的国内领先地位和国际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每年将国际大师请到学科来讲课与手术演示,传授经验,使学科紧跟国际潮流,让华山运动创伤和关节镜诊疗技术水平保持国际领先。从 2004年开始,陈世益坚持每年举办关节镜国际论坛或大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上海国际关节镜与骨科运动医学高级学习班暨学术论坛”,已有1200余名国内关节镜医生参加了他所主办的高级课程与学习班。每次均与国外著名大学医院或学术组织合办,邀请10名~20名当前世界最著名和顶尖的关节镜外科医生来华授课、示教和手术演示,已成为业内公认在中国举办的最高水平的关节镜培训课程。华山运动医学和关节镜外科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帮助中国运动医学和关节镜事业的开展,为国内关节镜同道提供了与国际交流的演示舞台,已经成为学科品牌。2007年陈世益领导的科室还荣幸地被授予国家卫生部骨科关节内镜专科医生培训基地。国际权威组织——国际关节镜、膝关节外科及骨科运动医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rthroscopy,Knee Surgery & Orthopaedic Sports Medicine,ISAKOS)在2008年5月对华山运动医学进行了考察,其官方杂志ISAKOS Newsletter-2008-Autum评价华山运动医学基地“能够代表中国关节镜外科水平,是国际水平的关节镜基地”。
除了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关节镜与骨科运动医学高级学习班暨学术论坛”,陈世益每年还派医生到国外短期访问学习,将学到的新技术很快在国内推广应用,以保持学科技术领先。
学科活力和生命力的保持还在于不断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陈世益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肩关节评分系统“复旦肩关节评分系统”,正为国内外同道认可和接受;他在国内首先开展肩关节镜下Hillsachs骨缺损的软组织充填修复和多方不稳的关节镜下修复;他在国内第一个使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他是国内对人类髌股关节运动规律、损伤机理和防治手段开展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一个医生;他也是第一个使用中药黄芪、丹参治疗骨骼肌损伤的医生;他开创了国内关节镜与国际权威组织ISAKOS的合作,使华山运动医学成为中国大陆唯一被ISAKOS授权的“ISAKOS关节镜外科教育培训基地”;陈世益同时还作为中国第一人受聘担任国际著名杂志《Technique in Knee Surgery》中国编委,有5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介绍了并扩大了中国关节镜技术在世界的影响与地位。
为国内运动医学学科的发展摇旗呐喊
作为国内运动医学领域的核心专家,2009年,陈世益受命负责对全国三级综合性医院运动医学科专业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起草,这是卫生部重新调整综合性三级大医院科目设置而进行的一项大事,也为国内大医院将来合理合法设立运动医学专科作出了贡献。
运动医学起源于骨科,但更重视功能恢复,主要治疗运动造成的关节与软组织损伤,各种关节不稳定,包括软骨、肌腱、韧带、滑膜、肌肉和骨膜等。常见的运动损伤有: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损伤、肌肉损伤与肌腱病、肩关节肩袖或盂唇损伤等。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人就已用按摩、针灸来治疗运动损伤及其引发的疼痛。公元前150年左右,古罗马已有为角斗士治伤的体育医生。但运动医学作为一门完整而有理论基础的独立学科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建立起来的。1928年,首个国际运动医学组织——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成立。50年代以后,世界运动医学发展较快,欧美一些国家纷纷建立了运动医学中心和研究所。我国的运动医学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从1955年起,全国各体育学院与医学院陆续建立运动医学教研室。1958年,国家体委建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但是,国内早期的运动医学中心多数隶属于体育机构,运动医疗保健的功能尚不完备。
1957年上海医学院成立体育医疗小组;1959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建立了医院建制的运动医学研究所。1960年,上海医学院成立以华山医院为基地的运动体疗教研室,标志着我国运动医学的正式成立。此后,全国各地也相继成立了运动医学研究机构。
1978年,中国运动医学会成立,并于1980年加入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
陈世益为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发展、宣传和教育不遗余力,在2006年“国际骨科学杂志”的特邀社论中,他提出的有关运动医学与骨科关系的描叙,至今被广泛引用:“运动医学是一门融合骨科学、运动学、微创技术和康复医学的医学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机会和挑战性的临床医学学科。运动医学采用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和早期运动康复相结合,主要治疗骨关节运动创伤,骨关节病、肌肉、肌腱、韧带损伤,使病人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运动功能恢复。目前,运动医学已成为医学领域最具活力的跨学科专业之一,她为传统骨科的治疗手段注入了新的理念。而且,与常规骨科手术相比,微创外科治疗的优势明显,后者的手术创伤小、疗效好,病人恢复快、痛苦少,平均住院天数少,手术费用低,病人负担小。”
目前,在欧美等国,运动医学专科医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很多骨科医生都希望在自己的执业范围上增加运动医学的内容。
国际重大赛事的首席医务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开始落户中国,随之而来的运动损伤也越来越频繁出现,运动医学的参与是重大赛事成功举行的保障。“运动医学专科医生可以帮助运动员正确认识运动损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伤害,帮助运动员在遭遇运动损伤后成功重返赛场。”
由于陈世益的运动员背景及扎实的骨科和运动医学专业技术,很多在中国举行的国际赛事均邀请他担任首席医务官,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国际汽联一级方程式汽车大奖赛、国际摩联MotoGP中国大奖赛、2007 NBA中国赛、世界黄金田径大奖赛、皇家礼炮马球国际邀请赛、FIFA女足世界锦标赛和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等,从2009年起,他还担任了亚足联医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能够担任重大国际赛事的医务官是运动医学专科医生的荣耀,国际赛事的医疗服务为我们提供了检验自己医疗技术水平和参与国际交流的绝好机会。”
为体育赛事服务,为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也使得运动医学专科医生成为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医生群体。很多著名运动员都是他的病人,陈世益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体坛名医。
担任国际重大赛事的首席医务官也为陈世益所在的华山医院争取了更多的医疗资源。2004年F1赛事在上海举行前夕,一架小型直升飞机降落在华山医院新门诊大楼顶层停机坪,这是在为F1赛事医疗救护做演习。那个硕大的停机坪正是陈世益当时通过组委会向市政府争取来的。当时,华山医院还没有直升机停机坪,而上海的另一家医院已有直升机停机坪,后者更有希望成为F1赛事的指定医院。但是,此前陈世益已被指定为F1医疗主管,如果由其他医院承担赛事医疗,那么陈世益就要到这家医院进行现场指挥,而在陌生的环境下,对医疗资源的协调会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同意了陈世益的请求,出资在华山医院兴建了停机坪。为此,华山医院还授予陈世益“华山医院突出贡献奖”。
作为国际汽联和国际摩联在中国的首席医务官,陈世益经常受邀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他将国际汽联复杂而又先进的赛车医疗救援体系引入中国,创建了中国第一支赛车医疗抢救团队,训练了一支优秀的国际重大赛事医疗保障团队,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赛事医疗救援与干预体系,奠定了中国医疗救援在重大国际赛事医疗救援中的地位。在陈世益的带领下,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参与并承担了很多重大国际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科室规模和医疗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壮大。
让翔飞人再次完美飞翔
“我们服务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运动员。”刘翔便是陈世益精心治疗过的众多知名运动员之一。
2008年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场,令全国人民倍感遗憾。当时,陈世益并不是专门负责刘翔医疗保障的医务官,但在刘翔伤退奥运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便打电话给陈世益咨询病情与后果,当时陈世益正在手术台上做手术,等他做完手术得知刘翔受伤非常着急,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拨通刘翔师傅孙海平和中国奥委会首席医官李国平教授的电话,询问伤情。在刘翔伤后返回上海的第二天,他组织美国运动损伤和腱病权威James P. Tasto教授联合会诊,明确了伤病性质和正确术语,通过媒体向大众通报,圆满平和地解释了各方媒体和大众对刘翔伤退奥运会的质疑与关心。随后他受上海体育局和卫生局委托,领头组织京沪专家认真仔细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在保守治疗的意见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陈世益顶住压力,力主建议刘翔接受跟腱手术。此后,刘翔前往美国,在休斯顿赫曼纪念医院接受了跟腱手术。手术共取出了3个钙化物和1个骨刺,手术后,刘翔恢复得非常理想。在后来的随诊期间,陈世益又受命负责组织了四次对刘翔的大会诊,并和刘翔的美国医生克兰顿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应对各路媒体的采访,陈世益一直秉持公正的态度发布刘翔的情况,消除了对翔飞人能否再次飞翔的各种猜测。
13秒15!比赛亚军!整个赛会现场的所有观众均为之欢呼,这是一份令人惊讶与欣喜的答卷。“我也没想到跑出这么好的水平,太出乎我预料了!” 翔飞人首次复出便完美飞翔。为了确保刘翔赛中的安全,陈世益及医疗保障组成员都在现场守护,所幸的是,刘翔没出任何意外顺利地跑完了比赛。
陈世益在刘翔成功复出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对刘翔的医疗保障历时1年多,从中得到了不少启示:1、对运动伤病,要早作诊治,早作预案,以防被动;2、正确对待伤病的手术治疗,要有耐心,以目前的手术技术,不少手术后的病人,都能够回复到原有的运动水平;3、科学认识中西医的不同医疗特点,合理使用各自特长,不能偏爱和排斥彼此;4、术后康复非常重要,医生、教练、运动员三方意见的合理综合,有利于康复意图的贯彻与落实;5、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非常重要,应当在治疗前后都要加强贯彻;6、加强对常见运动伤病的科学研究,对损伤机理和预后的研究,应借鉴人家的经验,避免走弯路。”
热心大众体育,积极宣传运动创伤防治科普知识
运动损伤并不是运动员的专利,普通百姓在日常锻炼中也难免会发生运动损伤。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周一到周五都坐在电脑前,即使下班后也没什么活动量,一到休息日便想要甩掉周一到周五积攒下来的赘肉,开始玩命锻炼,不顾自己的身体及各关节是否能承受,以为这样就可以弥补自己5天的活动量。殊不知,这种“一次到位”的锻炼其后果就是把自己推向诸如半月板损伤、跟腱断裂、肌肉拉伤等各式各样的运动伤害。
“要想尽量减少运动损伤,就需要在锻炼前做好热身准备,用好护具,做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果能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则更好。即便出现了运动损伤也不要害怕,应尽早找专科医生进行治疗,一般均能完全恢复。”
陈世益规劝体育爱好者要正确看待运动损伤,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也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损伤在所难免,但不能因为害怕运动损伤便放弃运动。早发现,早治疗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对躯体功能的影响,改善预后。”
(作者:刘荣军、白蕊)第36期
新闻速递
1. FDA发布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可能升高癌症发生风险的安全性警告
2. 《美国医学会杂志》启动癌症主题征文
医学发现-1
1. 二氢乳清酸脱氢酶多态性影响来氟米特治疗的毒性
2. 蝾螈断肢再生:细胞具有记忆组织来源功能
医学发现-2
1. 唐氏综合征患儿肿瘤发病率低
2. 雷帕霉素延长小鼠寿命
风险因素
1. 房颤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率上升
2. 新月体狼疮肾炎患者远期预后不容乐观
药物研发
1. 0期临床试验
2. I期临床试验显示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药物安全性好
诊疗进展
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治
2. 糖尿病的前期预兆
医学与社会-1
1. 半数等待肾移植手术的老年患者在等待中死亡
2. eGFR的应用使慢性肾病患者得到及早诊断
医学与社会-2
1. 英国青少年帮助项目未能达到预计目的
2. QRISK评分预测英国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准确
综合
1. 国际肾脏病协会更新其工作宗旨
2. 严重毁容患者近全脸移植
第37期
简讯
1. FDA关注药物所致肝损伤
2. 埃克森将进军海藻燃油行业
3. 英国政府发布最新针对孕妇的猪流感预防建议
经济与医学
1. NIH巨资投入自闭症研究
2. 加州大学裁员减薪之痛
风险因素-1
1. 肾移植患者并发BK病毒感染后生存率降低
2. 狼疮预后的影响因素
风险因素-2
1. 低出生体重增加晚年患慢性肾病的风险
2. 脂蛋白(a):冠心病的又一危险因子
意外结果
1. 胰岛素联用二甲双胍并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
2. 肠道肿瘤缺乏新的治疗方法
诊疗进展
1.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发病风险
2. 在线自我管理系统改善哮喘患者病情
3. GPT能改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患者生存率
医学与社会-1
1. 乳腺癌筛查导致的过度诊断不容忽视
2. 美国注射吸毒者下降,但危险行为仍普遍存在
医学与社会-2
1. 经济危机对公共卫生的影响
2. 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男性心力衰竭发病风险
3. 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可降低男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综合
1. 美国医生对《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差
2. 标明食物热量以助合理选择
第38期
医学发现-1
1. 中国科学家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克隆出活体小鼠
2. 气候变暖导致野生索艾羊体型变小
医学发现-2
1. 高蛋白饮食增加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但与肾功能降低无关
2. 诚实与神经活动
风险因素-1
1. 肾脏损害是狼疮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
2. 宫内或宫外发育迟缓的早产儿,儿童期GFR水平下降
风险因素-2
1. 抑郁增加类风关患者的疼痛风险
2. 高密度脂蛋白功能异常增加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意外结果
1. 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患者不相合的HLA消失
2. 神经移植治疗亨廷顿病疗效难以维持
诊疗进展
1. 依那普利和氯沙坦可以阻止1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进展
2. 认知行为疗法对血透患者抑郁症有效
医学与社会-1
1. 福美善之争进入法庭阶段
2. 配偶抑郁影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进展
医学与社会-2
1. 双语宝宝学习能力强
2. 基因研究确认哥白尼遗骸
综合
1. 浆液性卵巢癌潜伏期长,但缺乏有效检测技术
2. 停用DMARDs后,类风关患者持续缓解率低
第39期
征文通知
1. “哇,不可思议”征文通知
风险因素
1. 搭桥术前贫血可预测术后死亡风险
2. 旅行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
3. 夜班工作增加癌症风险
4. 胰岛素抵抗易导致脑卒中复发
医学发现-1
1. Pax4在小鼠胰腺异位表达促进β细胞转化
2. IL-17和IL-22可拮抗利什曼原虫感染
3. TH17来源的IL-9促进炎症性疾病的发病和进展
医学发现-2
1. 发生内毒素血症的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树突状细胞失能
2. IL-27是调控CD4+T细胞分化的关键细胞因子
3. 甲氨蝶呤治疗不佳的早期类风关,联合TNF拮抗剂疗效佳
意外结果
1. HPV宫颈癌筛查对年轻女性无益
2. 孕激素可缓解狼疮小鼠肾小球肾炎
医学与社会-1
1. 美国孕妇感染H1N1病毒的情况
2. 9•11亲历者哮喘和创伤后应激发生风险增加
3. 性虐待增加躯体功能障碍的发生
医学与社会-2
1. 四川地震受伤人群的脊髓损伤情况
2. 老人自我忽视和被虐待增加死亡风险
综合-1
1. 在南极为自己治疗癌症的美国女医生病逝
2. 美国《反基因歧视法》存在缺陷
综合-2
1. 美国艾滋病救援计划重点转向预防
2. 美国开展医疗用品再利用计划
英国“健康在线”网站在促进临床试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过程中,组织者们将面临很多问题,需要了解很多情况,诸如:患者为什么愿意参加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进行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对于试验的随机性,他们有哪些想法?在预约复诊、检查和监测的安排以及试验终点的设置上,患者是不是有不同意见?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参加试验或者中途退出?
《British Medical Journal》近日发表了署名Zosia Kmietowicz的文章,介绍了英国“健康在线”网站(http://www.healthtalkonline.org)在促进临床试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文中写到:有40位参加了临床试验的患者加入了这个网站,并在上面就前述各项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这大大方便了临床试验的组织者们,使他们能得到来自患者的第一手信息,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那些问题。同时,医生们对患者提问的回复也带给患者们康复的信心;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同病相怜的他们有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用专业的方式给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
当然,建立这样一个网站或者在现有网站上展开一个讨论话题;并告诉临床试验的参与者们如何在线交流,就哪些问题展开讨论,都是试验组织者们需要做的工作。作者援引牛津大学医学教授David Weatherall先生的话说:“临床试验的组织者的确应该加强培训,在临床试验开展的过程中乃至试验结束后,用专业的方式给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为他们做好服务。”
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地交流信息
这个网站的负责人Louise Locock表示:“临床试验是人类在提高健康护理水平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网站来向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提供信息,并与他们形成良性互动,这将对临床试验的顺利推广和完美进行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组织者和参与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方便地交流信息,甚至在临床试验结束以后,他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在线随访。”
网站的宗旨
登录到这个网站的首页,我们可以看到一张醒目的图片,上面引用了英国著名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的名言:“真实的故事并非灵丹妙药,但会给人以营养和滋补,让人们的精神和内心都充满希望,更加坚强。”这也是网站的宗旨之一: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给更多人以鼓励,让他们对康复充满希望。
在文章最后,作者引用了一位70岁的患者Pam在网站上的留言,来证实临床试验的参与者确实需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医生的指导及和其他入组者的经验交流。他说:“我们非常非常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请回答我们的提问。也许有些问题在你们看来十分简单甚至愚蠢,但你们的回答和关注会让我们对病情的康复充满信心……”
这位年迈的网友发自内心的呼声应该得到理解和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代表了千千万万的临床试验参与者,像他这样的需求在世界各地都会存在。我们应该更加理解患者们的需求,和他们进行更加有效的互动。
在国内,手牵手网站让医患共同交流和讨论
在国内,虽然还没有专门为临床试验开设的网站,但很多具有博客、论坛、社区等功能的站点都具有发布信息和交流互动的功能。包括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手牵手网站(www.91sqs.com),医生们就可以通过“圈子”的功能开设讨论的平台,将参与某项活动的患者们集中到圈子里,共同交流和讨论。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便捷的方式,临床试验的组织者们,您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不妨试一试吧!
(作者:贾玉华)
参考文献:《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9;338:b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