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杂志
2011年08月号
卷首语
思考医疗保障、医改、医疗支出及医生
采编总监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1月~8月,全国累计财政支出59462.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26.1亿元,增长29.2%。其中,教育支出8023.74亿元,增长26.5%;医疗卫生支出3420.91亿元,增长58.3%。从以上数据不难推算,医疗卫生支出不及教育支出的一半,占GDP的比例不到2%。

    中国经过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努力,2011年GDP有望达到40万亿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3万亿美金,财政收入占GDP的30%以上,中国有财力实现高水平的全民医疗保障。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中国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从一家两口人养数口人,到一家数口人养一口人。但这一黄金期很快会消失,中国正提前进入老年社会,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但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不如建高铁、大桥、体育场、大剧院那样耀眼辉煌,他如同实施城市地下工程,巨额投入的业绩不宜显现,只有胸怀惠泽人民、实现公平的信念,方会行动。但是,单有决心及信念是不够的,还要遵循科学规律,不断创新,同时,避免走别国的弯路。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医疗费用开支最大的,达到其GDP的17%,而其医疗保障体系及人民健康状态是最差的。经过艰难的努力,以及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妥协,在20世纪60年代,强森总统签署了不完善的医疗保障法令,其条款仅对65岁以上美国公民及贫困线下的穷人实施免费医疗。但这两项保障政策,在“依据服务付费”(fee for service)的医疗环境下,致使美国医疗开支节节攀升,其中,医生及医疗机构主导的造假,骗取国家医疗费用的事件频频发生。美国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着手打击这种欺骗行为。但是,对于高企不下的医疗开支,这不过是杯水车薪。以利益为驱动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的行为,像瘟疫一样,成为行业的流行病。因此,政府及保险公司尝试以病种为线索的“打包封顶付费”手段,控制费用,但收效甚微。有识之士呼吁,应加强医生的参与度及能动性,避免或减少对病人实施无效及疗效不确定的治疗,从而节约医疗开支。据统计,美国市场上的40%的药物及治疗方法,疗效不确定或不优于老的手段。

    我国正在实施医改,目前的医疗保障体系处于低水平覆盖,面对多达6000余种可诊断的疾病,仅有312种基本药物,而且医保药物报销范围及额度也很有限,这让医生无奈摇头,也让病患家庭自掏腰包的同时,怨声载道,并把怨气发泄到医生身上。同时,在商家的推动下,大量的无效及疗效不确定的药物在市场上充斥,不合理用药、过度治疗及过度检查现象在有些地区及单位泛滥。因监管部门尚无有效的上市药品再评价体系,只好听任其横行。处方权在医生手中,如果没有医生的积极参与及配合,控制医疗费用是无法实现的。社会尊重、诚邀参与、合理待遇、崇尚医德、克己自律及科学监督是医改成功的要素。

    美国现任总统在签署全民医保法令时无比得意,他享受着被载入美国史册的赞誉,并信心十足的用从中国借来的钱,实现对美国人民的医疗保障。但不久即面临发生在近一半国土上的违宪诉讼,欲推翻该法令。为了中期选举,他一再妥协,把这一动机美好的法令撕扯的支离破碎。

    中国的社会制度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只要决策层有决心即可快速实施,不会卷入资本主义国家迎合选民喜好、保住自己竞选地位的短视漩涡。在全体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当代人能够为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更应该为民族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保障体系。

    请关注本期文章“控制医疗资源浪费——医生责无旁贷”。

(作者:肖飞)

Copyright 1994-2015 Cinka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0014127号-5